丫丫文章网 >报告大全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篇

一个好的调查报告应当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为领域内的研究作出贡献,调查报告是对特定事件、情况或主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书面文档,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篇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近日,剑阁调查队在汉阳镇中心村和武连镇计划村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留守儿童超五成,父母双双外出占绝大多数

据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2015年春季,全县27284名小学、初中生中,留守儿童占56.6%。调查的汉阳镇中心村、武连镇计划村有小学、初中生138名,留守儿童达到80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63人,占留守儿童的78.8%。

二、留守儿童以隔代照顾为主,暑期普遍继续留守

留守儿童以爷爷、婆婆照顾为主,他们与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乡过春节或者春节期间到父母身边与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温,留守儿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务工的城市相聚。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留守期间全部与爷爷、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爷爷、婆婆照看。

三、留守儿童生活单调,暑期以玩耍为主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加之爷爷、婆婆的“过分”疼爱,暑假期间很少安排他们做家务,更不会安排他们做农活,特别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几乎不做家务和农活,玩耍和作业几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暑假期间,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全部以玩耍、看电视为主。虽然有年龄稍大一点的7名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但是,与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电视几乎是他们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虽然所在乡镇也有暑假兴趣班,但出于经济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种原因的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儿童全部没有参加过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等组织的学习辅导、文体活动。武连镇计划村罗如均表示,虽然镇上有适合自己孙子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是,一个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训费还是有点贵,同时,如果到镇上参加培训或兴趣活动,每天都要接送,有点费时费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监护乏力,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关爱

担负隔代监护职责的爷爷、婆婆,受身体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代沟明显,爷爷、婆婆无言以对。孩子自我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隔辈之间观念的不同,沟通的难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识越强,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没有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门心理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个性越来越偏激。汉阳镇中心村一留守儿童对他婆婆说:“你们的社会我们过不了,我们的社会你们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爷爷、婆婆束手无策。汉阳镇中心村一没有的文化爷爷说: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是爷爷、婆婆最头痛的事情,平时住校还好,做不起的作业孩子可以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放假了,爷爷、婆婆辅导不了作业,只好找邻居帮忙。三是不敢闪失,爷爷、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汉阳镇中心村一8岁女童,与同学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车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爷爷、婆婆更是感觉没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爷爷、婆婆说的'最多的是“简直不敢让孩子脱离视线”、“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无所谓”、“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们咋个给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关爱的特殊弱势群体。相对寒假,暑期时间更长,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机率更小,因此暑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动员学校及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力,以村(社区)为单位,适度集中建立留守儿童暑假生活营,从志愿者、学校老师中挑选专业人力量,围绕留守儿童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免费开展专门的学习辅导、心理引导、体育锻炼、劳动体验、安全教育等健体益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2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他们在哪些方面急需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之知道追求高物质的生活,却不关心自己子女的生活,心理是否健康,对于子女未来的成长没有看到正确的方向。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专指因为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主要是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21亿,到2003年,流动人口大约为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未来5年,我国还将有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中劳动力结构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三支军(俗称“386199部队”)的村屯将越来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而在我国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进入学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在劳动力输出规模庞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儿童中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照顾的,占全体留守儿童的80%,被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8.3%,独自一人生活的占0.7%。留守儿童由于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产生种种问题,一度被人们称为“时代孤儿”。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将呈扩大之势。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将明确提出,进一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国内一些地方也以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输出劳动力不到10万人的基础上,计划2010年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40万人,这几乎实现农村人口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则关系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镇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家表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是由于监护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长,久而久之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目前的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单亲监护人劳动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上代监护人(即孩子托付给与父母同一辈的亲戚朋友监护的)与留守儿童情感较疏远,对留守儿童的管束较少;同辈监护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长监护的)压力大,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不健康。

由于以上监护模式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这些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终触犯法律。据广东省调查统计,该省80%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撒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关爱等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质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儿童健康。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比例。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这比留守儿童占鞍山市儿童的比例(约8%)高4个百分点。相关报道中的留守儿童犯罪情况也相当惊人,2005年,3个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湖北大冶市罗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了53个在校中学生,这个震惊全国的抢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江苏3名17岁少年因为没有钱上网玩游戏和抽烟,竟然将一名烟店老板残忍捅死。这3名少年中,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最长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谈到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人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李小融认为,“留守儿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种子就会趁机滋生。通过深入调研,游德良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长期陪在身边教育着,随着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辈的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也就没有一种约束力。对事想干就干,不想任何的结果,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不听任何的告诫,所以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会比较强。并且随着祖父母生活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为存在着依赖。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兴趣,因为心理觉得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业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可以尽情的玩耍。尽管照顾留守儿童的人们做出极大地努力,希望让孩子们满意。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亲情的滋润的,另外孩子们还有极大地物质欲望。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抚养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欲望是让他们离开孩子的主要原因,他们只考虑到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知道教育才是改变孩子最好的办法。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边才是他们最开心的事,给予他们关怀才是好的。但是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没有什么好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物质上的生活,所以才会选择去城市发展;其实社会的发展是监护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当今中国的监护人多数没有科学的教育被监护人的理念,比如:没有把孩子当公民(人)看,随意剥夺被监护人的权益(管理过宽、过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进而不能服从教育规律等;主要原因是历史文化造成的观念及应试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表面看是教育部门全部负起对孩子的责任,监护人最需要;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兴趣爱好等,学校管交往、文化知识等,各部分有其职责和作用范围。

改革基础教育还需要从上面动手。

“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

专家认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口计生部门有主导这项工作的先天优势。由于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备政治、组织、群众和信息四大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构建安全、健康网络,也应当成为计生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在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基础上,教育、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要从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思考。

专家还建议,中央应当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并纳入人口战略研究课题之一;地方应将当地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管理项目支持内容之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

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体系上,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分别以学校和村级组织为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鉴于留守儿童中部分人生活贫困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与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1. 实施政策支持行动,争取留守儿童工作政策保障。

2. 实施社会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抚慰。

3. 实施济困扶助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4. 实施权益维护行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5. 实施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

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发展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建立由县、乡、村和社区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建章立制,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例如: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连作业本费都予以免除;对于住校的学生,政府应给予每人每天生活费的补助,以保证农村学龄儿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失学。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调动全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一是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信息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合实际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代理家长志愿者到留守儿童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可以实施“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书屋,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关农村爱留守儿童(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二是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制度。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三是积极倡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结对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图书室,通过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家们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四是办好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乡(镇)、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合作与协作,倾力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4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目前,广大村民正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迎接“十二五”的到来,争取在此期间全村各项事业都实现质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5

一、调查登记表

调查时间:7月1日—7月4日

调查方式:走访

调查人:陈娇

调查地点:略

留守儿童家数:13户,

留守儿童人数:26人

总户数:33户

其中有4户一位老人带3个小孩,有5户一位老人带2个小孩,有4户1位老人带1个小孩。

其中未满周岁的留守儿童:2人;学龄前的留守儿童:6人;学前班—四年级:11人;五年级—六年级:7人。

二、调查感受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言传身教”这一成语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调查情况看,在我们这个村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数,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无几。推而广之,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比我们村经济条件差的还不可计数,可想而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多,并且情况不容乐观。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孩子读书而背井离乡出外打工,但这里面也含有个别怕吃苦而将重任交给来人的青年夫妇。他们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两次,有些甚至几年才归家一趟,只是按时寄一些钱让小孩生活、学习,有时寄一些衣服或玩具来“满足”这些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须不知正当这些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这些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却空虚得像一张白纸,他们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温馨与快乐,他们只能用电话线来寄托他们的情思,抑或在电话旁,在夜里,在父母牵着孩子小手玩的电视片前泪流满面。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思想认知,对人智力的开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留守儿童,这些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对的却是没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时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体里甚至还流淌着封建社会血液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熏陶”下,这些留守儿童又怎能从小养成爱祖国、爱学习的行为习惯呢?他们又怎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又怎会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团结呢?走访中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脸上满是污垢,找不到一点白净的皮肤,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个样子比鲁迅笔下的阿q还要让人心酸。他们整天只知吃饭,只知和伙伴在肮脏的地上打闹,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伙伴打架,或者跑到别家梨树上摘梨子。

我记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来要肩负起保国、兴国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没有雨露的滋润,她将永远不会美丽动人。

一个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风绽放就需要细心栽培。

一棵小树,如果你期盼他成为凌云之木就应该用心浇灌。

一个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壮志,成为国之栋梁就必须精心教育和引导。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欣赏、去启发。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有慧眼识才的伯乐,再丑陋的石头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当如此重任吗?他们对于这些又懂多少,他们能走近、能了解他们孙子、孙女的心吗?他们不能!他们有时甚至就像《边城》中的爷爷和孙女,虽然天天在一起,虽然相依为命的他们彼此爱得很深,但他们却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沟通。

钱,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养下一代更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民族行为和社会行为。父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认为培养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你们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他们明事知理的父母开导他们。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爱有时是孩子们成功的催化剂。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至少应有一个陪在孩子身边教育、开启、照顾他们,使他们小的时候就受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养成爱祖国、讲文明、有骨气、有正义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对孩子负责,对国家尽义务的,合符时代要求的父母。

虽然国家现在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也颁布过一些政策,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很多贫困偏远的乡村根本无法执行,有些地方执行了,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人由于缺少文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全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留守儿童”这个话题完全可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属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一部分.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6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3、扎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各基层妇联要针对贫困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调研,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贫困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贫困儿童数据库,实现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调查结果撰写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重要依据。

4、着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训平台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断提升当地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质量;三是劳动部门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四是积极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的经济,使更多的农民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从源头上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7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4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8%。外出务工农民达10万多人,留守儿童约2万人,空巢老人约3万人,留守妇女约1万人。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二、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xx县约有10万多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留守儿童存在面广量大的特点,遍布于我市的11个县(市、区),其中泰顺县数量最大,达到10692人,最少的是鹿城、龙湾、洞头,各600人左右。同时,留守儿童占总全部儿童数量的比例与地方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强,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弱,留守率就越高,且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多于中学,村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比例高于中心小学。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202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生成绩不佳。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2%。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而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种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当然,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

3、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4、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那么就可能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此之重,下面就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

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五条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宋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县已有寄宿制学校10余所,但仍不够“留守儿童”的需求,因此,此项工作还要大力推进。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我县寄宿制学校新知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开设了家长联系热线,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全县成立了30个家长学校,组建了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6、整治“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了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7、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心得8篇

2023留守之家工作计划6篇

2023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6篇

三留守活动方案8篇

2023年妇女儿童工作总结5篇

留守老人活动方案8篇

留守办工作总结参考8篇

2023年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策划精选7篇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模板8篇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008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