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关于调研报告,每个人一定要遵循任务的需求,拟定出简单可实施的调研计划,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社会发展调研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1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发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在20xx年暑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老师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台县沟南乡罗家岩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以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程度的调查,得出一份调查实践报告。
沟南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南部,全乡有行政村34个,在这个暑期,我前往的是沟南乡的罗家岩村进行的社会实践,通过对当地村委会进行咨询以及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统计与归纳。其中调查问卷以及媒体发表见本报告附表。
由这次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姿态,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面对我国甚至世界都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结构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各级乡镇政府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时,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
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保护虽然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迫切,开始进入到群众视野。虽然农村环境保护这一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是这种环保意识的兴起,对于以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但是基础生活条件并未完全跟上。
在环境退化的前提下,个别村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山西海拔较高,山路较多,有些村民家中没有水龙头,吃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并且由于环境的退化,人们已无法向以前一样采集食用雨水等。近年来,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该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当地村民虽然有环保意识,但是行动却跟不上。
虽然当地村民近几年来由于切身体会以及教育的普及都开始有了环保的观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望,人们在环保的路上实际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村庄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并且里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据说,该村还是会保留秸秆焚烧等习惯,这对环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三)当地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所以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不科学环保的经济模式,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不但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使当地经济雪上加霜。
以下,我将提出几点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几点:
(一)抽出部分经济用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从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对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路灯来,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发展下水系统,合理使用水资源等,这样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鼓励村民多与政府交流,将对于农村建设的想法与要求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流。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只有加强人民与政府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将政府的政策实施好,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实现和谐共赢的生活场景。
(三)增强当地村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同时发动群众将想法落实到实践。
通过加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环保意识。争取将现在生活中类似于秸秆焚烧,污水乱排放等不文明行为渐渐消除。改善当地生活环境。
(四)合理规划农民田地位置,在不影响经济的情况下退耕还林,保护山林里的生物多样性。
在此次调研中,村里老人都表示,近十几年来,山林里的野兔野鸡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山林里由于无人管理,乱砍乱伐现象也时而有之,导致当地生物趋于单一化,我认为这种情景虽然现在对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定会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而到那时再想到治理,可能就会为时已晚。
(五)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于经济与环境的调控作用,合理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健全当地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深度。将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在已有的法规基础上,逐步制定、完善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食,农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等,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这样,才能更有力的提高当地村民的行动力,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使当地的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要求里,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重视把农村环境问题,不能重蹈之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2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为扎实推进“三进五大”活动的有效开展,12月5日至元月15日,我先后四次深入xxxx镇,组织召开了干部座谈会,考察了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现状,慰问了部分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回访了结对帮扶的“穷亲”,并全面了解该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对策措施。
一、“三进五大”活动概况
根据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我和xxxx镇主要领导同志深入农村,到群众中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政策宣讲、解决群众困难,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民解忧,多项措施密切干群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结对帮扶的11户“穷亲”进行了回访,给他们送去了慰问的大米和食用油,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在走访慰问中,我主动参与信访接待,为基层群众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在喻家塔村开展慰问时,我了解到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户籍更正、二代身份证换发不及时,没能领到这次适龄老人基础养老金。为此,我安排xxxx镇负责同志,督促派出所搞好户籍证明材料,及时向人社部门补领基础养老金。在考察xxxx珠宝公司时,公司反映加工技术有待改进,我立即给经济局联系,在20xx年的技改扩能项目中予以扶持。
深入群众,多种形式收集社情民意。为全面了解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情民意,我通过召开镇干部座谈会、组织村干部访谈,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研究镇村发展思路和措施、城镇化发展的困难、“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了解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村干部待遇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留守老人赡养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了解“三新”活动开展情况,了解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和基层党员服务发展的情况,熟悉了农村工作实际。
研究讨论,多项建议促进经济发展。在xxxx,我参加了党委政府 “三新”活动研讨会,每位同志结合工作实际,对xxxx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镇党委表示将吸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规划,我深受启发。
二、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xxxx镇是竹山西部的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劳工大律师施洋烈士的故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明星镇、省级文明镇、国家级扶贫连片开发和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区域中心镇。全镇镇国土面积188平方公里,辖28个村、1个居委会,20724户64977人。
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xx年,全镇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6.77亿元,工业产值8.27亿元,财政收入1365万元,招商引资46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1541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100至500万元的中小企业17家,输出劳动力1.4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2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
2、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xxxx为传统农业大镇,在稳步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工业、商贸和旅游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生态有机茶、塑料制品、珠宝饰品和建筑建材四大核心产业。农业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有以茶叶、林特为主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有优质花生1.6万亩;盛产优质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花生、生猪、畜禽水产等农副产品。重点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超市26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商贸市场辐射县内外消费群体25万人,年交易额达15亿元。旅游业为该镇辅助产业,女娲山风景区是国家3a级景区,目前正开展风景区二期工程建设。
3、基层设施建设情况。
全镇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315公里,并全部纳入养护;建村级水厂3座,安全饮水点19个,受益人口3.6万人;完成三改一建”配套建设3500户;设垃圾处理点2个,排污网健全;集镇工业园区、商贸流通区、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齐全;29个村都配备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实现村村通。
4、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镇有学校19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总数1.3万人人,教师389人;有敬老院2个,有中心卫院1个,村级卫生室29个,农业科技服务单位2个,农业技术人员26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镇域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
影响该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区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农户自身因素等。就自然因素而言,xxxx镇辖区29个村(场、社区)中有 个村位于305省道竹房城镇带沿线,经济条件较好,但其他 个村都位于南、北部山区,基础设施改造难度较大,人畜饮水、电力电网、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与305省道沿线各村发展不均衡。就制度和政策因素而言,一方面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林牧渔、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农民职业发生分化,促进了城镇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贫困村仍然保持了传统的“粮猪”二元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落后,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户自身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数量、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能力等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增收致富渠道单一。
xxxx镇主要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辅助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开放型和多元化经济模式,未能形成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市场培育相对滞后,杂粮、绿野山珍等特色农产品“难出去”,产、供、销脱节的局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民从中获益不明显。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等也是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农民思想不够解放也制约了致富增收,以土地流转为例,村民普遍比较看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个体经营性较强,缺乏大规模经营意识,加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的缺失,农民缺乏衣食保障,外出务工。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3
__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__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__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 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__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信访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5、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农牧、林业、水保、扶贫、科技等单位,给予倾斜支持,按照职能为培育壮大民族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各类条件。提供好苗木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架设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开展好科技培训,办好示范点,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办成富民产业。
6、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建设。乡党委政府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多栽树、少砍柴,保护好生态资源,注重环境卫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思想、新风尚。扶贫办要继续重视民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对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要继续实施,确保全覆盖。推广完善“一池三改”,实现村村有太阳能,户户有沼气池,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的目标;环保局要做好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为各村修建垃圾屋,乡村干部要落实措施和办法,确保垃圾屋发挥作用。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xx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
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湖南地处内陆,是对外开放相对薄弱地区,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开发开放潜力。作为后发地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相统一。
一、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问题和差距依然明显
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坚持“扩规模” 与“转方式”相结合、“促内需”与“扩外需”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型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与中西部兄弟省份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格局比,还存在开放不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质量不优等诸多问题,并且有差距扩大的趋势和危险。
1、总量增长迅速,但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近5年来,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200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8亿美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额从亿美元增加到246亿美元,年均增长%;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对外投资连续7年居中部第一。2013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第3位,但我省进出口总额仅列全国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仅为湖北的65%、安徽的52%、河南的44%、重庆的36%;外贸依存度仅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外汇存款余额仅为亿美元,居全国第22位,贷款余额亿美元,居全国第21位。
2、结构有所优化,但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我省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仅15亿美元,而河南、湖北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分别达到近30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出口商品中,钢铁、有色等传统粗放型产品占比达到30%,而且主要是资源输出型;加工贸易仅占总量的29%,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的占80%,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仅占9%;第三产业占比仅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4位,进出口额仅相当于上海的2%、北京的3%、广东的4%、湖北的1/2。
3、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仍然不多。近年来,通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湖南,世界500强企业有131家来湘投资,总数居中部第一,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蓝思科技、富士康、欧姆龙、台达电子等一批战略项目的相继落户,带动了我省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省仍然缺乏像河南富士康电子信息产业、重庆5+6+800笔记本产业集群(5大品牌商、6大代工商、800家零部件厂商)、西安三星电子这样具有带动效应的大产业。2013年,河南富士康一家企业的进出口就近300亿美元;重庆出口笔记本电脑近6000万台,全球每4台笔记本电脑有一台重庆造,以电脑等智能终端为主的工业品实现出口450亿美元。三星电子西安高端存储芯片项目第一期70亿美元投资达产后,每月可生产10万片,可形成660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
4、载体平台不断夯实,但承载聚集能力薄弱。我省目前有2家综合保税区,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13家国家级园区、80家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等开放平台,平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但这些平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承载聚集能力薄弱、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2013年我省80个省级以上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有40%的园区利用外资为零,13个国家级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80个省级以上园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45%,有30%左右的园区进出口为零;长沙机场国际旅客居中部第一,但国际航空货运量仅居中部第4。
5、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优化。近些年我省以项目服务年等活动为抓手,在改进服务、优化环境和降低营商成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些问题企业和群众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行政审批程序仍然繁琐,时限较长。不少审批涉及中央、省、市、县四个行政层级和多个行政部门,形成纵、横两个审批“链”,环节之间不顺畅,上下之间不协调,我省一个外商投资项目走完所有的审批流程最快要120天。一些地方部门对政务中心窗口授权不充分,窗口成了“收发室”、“传达室”。权力部门化与利益化的问题亦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和交叉执法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许多中介机构依附于政府部门开展服务创收,加重了企业负担。许多地方政府对前任领导所定的政策措施不兑现。
6、机制体制建设有所完善,但有待进一步理顺。近年来,我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分管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省商务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席会议制、重大项目调度制、重大活动协调制、重大任务交办制度、工作督查问责制等工作推进机制。但是,相关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比如加强招商引资活动的统筹规划,避免招商活动过多过滥不实的问题;比如内资、外资分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比如园区管理、物流管理政出多门、整合不够的问题,等等。
二、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一是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仍然偏低,全球经济格局“东升西降”更加明显。全球需求结构深刻调整,不少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沼泽,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仍存变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日债危机没有根本好转,新兴国家增速下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新一轮工业革命尚缺乏实质性突破。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调结构、促转型”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尤其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障碍,在财政、金融、价格、企业、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内消费市场仍面临内需增长动力偏弱和cpi冲高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企业景气状况较低,居民收入增长随之明显放缓。此外,国家在财政、金融、资源价格、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在给湖南带来极大的利好同时,也带来一定冲击。比如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可能对周边地区及中部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国家《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使湖南钢铁、水泥等行业雪上加霜。
三是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区域竞争与合作仍在深化,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新兴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冲击。越南、泰国、印度等其他新兴国家其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对我省承接产业转移造成冲击。而且在国内,中西部省份之间以及沿海省份的竞争越来约激烈。中西部省份为争取企业落户,各出奇招,力度空前。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为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争相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本省资金和产业向省内落后地区转移。
四是湖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随着“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战略的推进、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间和红利,进一步发展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随着明年沪昆高铁的开通,湖南将成为中部最大的高铁枢纽,劳动成本、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要素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明显。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对外贸易面临国际贸易环境严峻以及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刚刚结束的第114届广交会上,大会成交和客商到会双双下降,我省成交仅与上届基本持平,且三个月以内短单占比达80%左右。此外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优势产业太少。目前传统产业中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纺织服装产业的规模在不断缩小,农产品行业规模没有大的扩张,有色金属缺乏可持续性增长,日用陶瓷大而不强,花炮规模难以扩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动漫、汽车及零部件是近年来我省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但是,除装备制造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外,其他都没有做大做强。
(二)新机遇蕴含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经历了4次重大机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2001年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加速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但是在这些机遇面前,湖南每次基本都是“醒得早、起床迟、出门晚”。以外贸为例,2007年我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6位,2012年已退至第21位,先后被江西、广西、重庆、新疆、吉林赶超。江西打造粤港澳后花园、广西打造北部湾经济圈、重庆打造中西部开放高地、新疆打造欧亚桥头堡、吉林打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无不风生水起。
三、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构建湖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本在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要重视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立足现有的各种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拓宽视野,内外联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外交,扩展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促进与东盟和西部沿边地区海陆通道互联互通。推进与上海自贸区的产业对接、功能对接和发展空间对接,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航母”,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为“四化两型”战略的推进、“三量齐升”目标的实现提供新动力。
基本原则:一是实现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以开放获得外部动力,倒逼关键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吸收国际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良性互动。加强区域合作,全面取消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依据经济规律和统一市场规则,建设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各类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平等地位,确保各类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良性互动。在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消除对外投资合作的障碍,大力推动产业进湘、资本进湘、技术进湘和商品出省、产能出国、劳动力出境,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四是实现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在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重点举措:
(一)改革境内外投资管理体制
1、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做好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准备工作,在一般制造业领域,探索进一步取消对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设计、采购等各类地区总部。
2、全面推行民间投资非禁即入原则。除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对民间投资放开所有投资领域,公布明晰的准入标准、准入时限,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扶持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投资市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及垄断行业等,破除操作层面的“玻璃门”、“弹簧门”。
3、扩大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4、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整合部门资源,由商务主管部门统筹并归口管理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构建“内外资统一,外资、外贸、外经、外侨、外宣五外联动”的“大招商、大承接”格局。加大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二)推进投资审批流程再造
1、精简审批事项。严格依法设定、实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有序推进负面清单之外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实行国民待遇。透明公开审批流程,为每一个审批事项编号存档,并公示到政府网站上。
2、下放审批权限。3亿美元以下、1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市州以及国家级园区。1亿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和10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审批权下放至区、县以及省级园区。立项、土地、规划、环评、质检等环节按照层级同步下放。
3、改革审批方式。设立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审批实行分层级免费代办制。3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省政府授权省商务厅全程代办,原则上4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3亿美元以下、1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亿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和10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分别由市(州、国家级园区)和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全程代办。项目审批按照投资规模,由企业直接向相应层级的政务中心申报。全面实行并联式、一站式网上申报。精简规范项目申报材料。
(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1、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充分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作用,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通关、物流、融资、退税等服务,提高外贸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对认定的大型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给予税收、通关等方面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作为出口退税主体,视同a类企业优先办理退税。简化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税收管理,允许其各种服务收费按统一税率征收,或者采取资金统一支付、账册备查的方式征收。允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海关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视同aa类企业,适应“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
2、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争取尽快获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国税部门给予免征不退的税收政策支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
3、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行业出口规模和行业企业聚集的地区打造出口基地,通过完善基地产业链和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行业企业聚集度,增强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加大对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其建设为基地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研发、公共物流、公共营销、公共交易、公共展示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4、改进通关模式。加快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试点,使我省进出口货物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关进一步深化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作业模式适应范围,加快推广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检验检疫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合作,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要求,推动进出口检验检疫本地化、便利化;对法定检验的我省出口货物,除质量安全风险高的外,原则上由产地检验监管后放行,口岸不再抽检;对法定检验检疫的进口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入境口岸检疫后由我省检验检疫实施检验监管。
5、促进外贸物流发展。大力推动我省“内陆无水港”建设,尽快实现长沙、衡阳、郴州、永州的“无水港”功能,打造我省外贸货物通江达海的高效平台。进一步开通好我省“五定班列”和“五定班轮”,将其打造为我省货物进出口的快捷通道。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优化全省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布局,切实加强我省各类口岸、“内陆无水港”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设。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发挥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巩固港台、发展两角长三角、珠三角,拓展日韩,重点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融入“一路一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1、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借鉴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理念新举措,及时做好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准备工作。完善岳阳城陵矶港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功能,创造条件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在黄花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岳阳城陵矶港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设立省政府驻自贸区日常办事机构或窗口公司,涵盖招商推介、商品展示、研发设计、货物通关等多项功能,并尽早谋划赴沪开展定点招商,对接产业转移,争取上海自贸区设立后溢出的制造业和服务外包项目能在湖南落地。积极争取将岳阳城陵矶港列入上海自贸区的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
2、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争取开通长沙-广西-越南、株洲-新疆-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到达北部湾、珠三角水运口岸的铁海联运,增加黄花机场至东盟、中亚、欧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建设好我省在越南、老挝、泰国投资的境外工业园,鼓励更多企业赴东盟、中亚建立境外工业园。加强与东盟、中亚各国的产业对接,鼓励我省轨道交通、特变电、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东盟和中亚市场。在广西、新疆设立湖南东盟、湖南亚欧办事处。将永州打造为我省对接东盟的物流通道,支持东盟与永州互设办事处。
3、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岳阳以城陵矶港为中心的沿长江150公里左右的经济带,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全省大运力工业配置在这一区域,重点发展物流航运业。申请增加岳阳城陵矶和长沙霞凝港口岸对外直航航线,拓展至台湾、日本、韩国等近海集装箱直航业务。在岳阳建立湖南航运交易所,建立集“平台监管、数据处理、政策发布和国际物流动态”于一体的电子口岸,与中国电子口岸尤其是长江流域地方电子口岸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五)加快推进 “走出去”步伐
1、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争取个人境外投资试点。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
2、改革投资审批方式。放宽对外投资准入,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将核准范围限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两类,进一步简化核准手续。推动事前审批转向改善对外投资信息、法律、融资、保险等服务支撑体系转变。
3、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延长产业链为纽带,引导扶持水电、农业、文化创意、矿产资源、服务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联盟抱团出海“走出去”。鼓励中联、华菱、远大、南车、湘电风能等企业在境外创办产业园。鼓励企业抱团参与国家援外项目招投标,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带动我省设备、技术、服务、劳务输出。
4、加快“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和建设集国内外政府部门、境外园区、境外商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于一体的“走出去”促进平台,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六)推动发展平台向高端、集聚发展
1、加强园区平台的规划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围绕我省规划的10大优势产业和50个产业集群,对我省目前80个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园区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园区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效益和开放型经济指标,对省级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
2、加强功能性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岳阳城陵矶和长沙黄花机场综合保税区;申请设立城陵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增加口岸的“保税仓库”功能;争取将长沙市列入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好以新华联为龙头的原油进口平台、城陵矶冻品口岸平台;将金霞保税区打造成集综合保税、进出口商品展示及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水陆物流集散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平台。
3、加快会展平台建设。理顺会展业管理体制,构建职能清晰、协调一致、“多位一体”的湖南会展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出科学的会展标准和规范会展评估体系,切实加强会展业财政扶持力度。借鉴国外著名展馆的经验,高起点建好长沙新的国际会展中心,彻底解决湖南会展业在硬件设施方面的瓶颈问题,全力申报国家级经贸会展平台。
4、打造商协会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商会类行业协会平台,发挥其在整合招商资源、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明确地位,厘清职责,规范管理;建立政府资助重点行业协会发展和购买服务机制,对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和部分综合性重点行业协会,政府实行长期购买固定性服务。
5、加大金融平台建设力度。支持省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境外发债,同时在资金调回和使用方面争取更为宽松的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商业信用融资,在坚持交易背景情况下,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支持境内项目使用外汇转贷款。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湖南设置分支机构,逐步将国际结算业务网点延伸到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县域范围。推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优化国际结算网络系统,完善国际结算工具,推广跨境贸易网上银行服务、网上结售汇等电子化产品,提升结算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有序放开对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特种行业市场准入的指标限制,加大对江浙、粤港台、晋商财团等民企金融资本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内外资进入省内金融市场。
6、大力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展跨省、跨境区域合作。湘南三市比照长沙,全面享受营改增试点以及项目审批等相关政策,全面启动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统筹规划湘南三市主导产业,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进衡阳、郴州、永州“内陆无水港”建设;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支持永州蓝宁道新等加工贸易走廊设立公共保税仓;充分发挥郴州快件中心的功能。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6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xx县、宣汉、xx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广系统3787人、社会科学界会员26026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612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45.6%,副高职称以上占2.5%;35岁及以下人员占17.2%,50岁以上人员占34.3%;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10余名,民间艺术大师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214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462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63人,省级会员157人,市级会员1880人,县级会员4000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4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达80%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8.4%。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xx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55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2010〕67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55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
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