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旨在提供全面的数据和见解,以支持决策和行动,调研报告可以涉及不同领域,包括市场研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篇1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xx年度工作要点安排,4月15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霞同志带领由人大教科委、研究室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在县教育局长邱春力的陪同下,对全县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平邑镇常柴希望小学、温水镇中学、铜石镇中学、白彦镇后河完小、流峪镇中学、平邑镇东阳完小黄草教学点等单位,召开了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教师代表、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基本掌握了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乡镇中学20所,288个教学班,在校生14437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865人;小学175所,1542个教学班或教学点,在校生58455人,教职工3850人。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挖掘教师队伍潜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步。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计划的引进优秀教师,包括考录应届大学生和在职优秀教师。自2003年开始,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安置,采取逢进必考的机制,严把入口关,目前,已选拔了336名大中专、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了乡镇中小学。同时,对撤并学校的教师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二是师德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县以师德标兵评选为抓手,以师德报告会为主要形式,狠抓了师德培训、师德考核工作,并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各类评先树优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县农村中小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业务骨干和师德标兵。目前,全县农村中小学有山东省特级教师9人,齐鲁名师1人,沂蒙名师6人,市级教学能手81人,县级教学能手437人,省级优秀教师42人。
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从全县乡镇中学教师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教师833人,占教师总数的44.7%;36至45岁教师603人,占教师总数的32.4%;46—60岁教师425人,占教师总数的22.8%;乡镇中学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并形成了合理的梯度。从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教师1019人,占教师总数的25.9%;36至45岁教师579人,占教师总数的15.3%;46—60岁教师2327人,占教师总数的58.8%;教师年龄梯度不明显。
从乡镇中学教师职称结构分析:有高级职称340人、中级职称942人,初级职称554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5%、51.3%、30.1%,职称比例比较合理;从农村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分析:有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3032人,初级职称85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76%、77.45%、21.78%,教师职称比例基本合理。
二是制度建设不断强化。近年来,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全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等10余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坚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规模培训现有教师,形成了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育、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全县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6岁,30岁以下教师只占15%,51岁以上教师占42%。自2003年至今,小学教师队伍中离岗人员已达704人。55周岁以上的男教师和50周岁以上的女教师已达845人。以白彦镇后河完小为例,全校共有教师17名,50岁以上的教师达14人,年龄最大的58岁,这种现象在村级小学比较普遍。如果根据省里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我县农村小学教师超编,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任课教师年龄偏大,不能在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较多,因此,我县农村小学实际缺教师300多名。为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的缺口只好由代课教师来补充。如平邑镇常柴希望小学共有24个班,按规定至少需要50名教师,而全校只有20名正式教职工,年龄超过50岁的有18名,为了开好课,镇里和学校只好聘用25名人员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按省里规定的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如白彦镇后河完小的一个教学点就有一名小学教师教授语文、数学、品德、美术、体育和社会六个学科,这种做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小学教师队伍第一学历中专以上的人数不多,有一部分是转正多年的民办教师,年龄多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凭经验开展教学,自身知识更新缓慢,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教法的能力较弱,与当代小学生的代沟越来越深,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是教师职称福利待遇较低。一是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全县共有农村小学教师385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0名,所占比例仅为 0.78%。职称比例的失调,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教师们很难接受。二是教师工资福利低。仅在工资表上看,同样学历、教龄和职称的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就比县直中小学教师低两三百元,而且福利待遇更是明显低于县直中小学教师,这给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平邑镇东阳学区黄草坡教学点的刘校长说,他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2年,除教师节全体教职工在一起吃顿饭外,12年加起来的福利只有200元,平均一个月不到1元4角钱。另外,代课教师工资仅300元,可是,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这些平均干了20多年的代课老师将要被辞退,如何辞退,辞退后学校如何办下去?都是问题。
(二)从乡镇中学教师队伍来看,教师资源不均衡,有的超编,有的缺编的现象比较突出。全县共有乡镇中学在校学生14437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865人。按新标准师生比核定编制,超编300多人,特别是县城周边中学富余教师较多。如温水中学,现有教职工82人,学生88名,出现了师生比例接近1:1的情况。而有些乡镇中学缺老师,如流峪镇中学,24个教学班,在校生1365人,现有在编教职工71人;根据省里有关规定,该校需要在职教师104名,目前,该校缺33名老师,为了开展工作,只得采取教师跨学科教学、非专业任教、播放磁带等不符合《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的形式开课。
产生这种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县还未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教师的工资、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由所在乡镇负责。教育系统调配教师,个别乡镇政府担心工资福利支出负担重,存有不愿接纳的.问题,致使乡镇之间的教师交流,难度大、问题多、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三、建议
(一)要尽快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完善并认真实施《平邑县乡镇中学教师优化整合实施方案》,对乡镇中学超编的学历较高、相对年轻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最终实现全县范围内教师合理配置。
(二)要创新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要解决乡镇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县政府一是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坚持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和相应的学历条件,所有教师必须持有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上岗;要优化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尽快改善我县教师队伍结构。二是要建立新教师年补充机制,为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县政府应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情况,在计划内,通过考试的形式公开招聘新教师,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和部分学科教师缺额现象。三是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5%—10%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四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当称职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等活动中,要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尽快解决我县教师队伍中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我县目前实行的双重管理、以乡(镇)为主的教育体制造成农村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之间的教师工资、福利等存有较大差距的问题,这种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在全市已有7个县区得到解决,我县也要尽快研究解决。要以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同等的教育为目标,提高农村中小学代课老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依法做好清退工作。为解决农村小学缺乏年轻教师的问题,县政府可借鉴国家实施的西部支教的方法,给在农村任课的教师特别是偏远地方的教师发放生活补助、交通补贴等配套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
(四)要加大对危房改造力度。我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投入相对不足,新增和潜在危房较多。在我们调研看到的三所小学中,常柴希望小学和东阳完小黄草教学点的教室,在2006年前就被定为d级危房,至今没有改造。建议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彻查我县学校危房数量和面积,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千方百计地筹集配套资金,加大对校舍升级改造、校舍维修、设备维护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尽快完成危房改造工作。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篇2
按照市政府xx市长关于“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的委托和要求,市政协首先开展了我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通过对棋盘、马陵山、窑湾、时集、合沟等8个镇10所小学的调查走访,初步掌握了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小学94所,教学班1244个,在校小学生80568人,在编农村小学教职工3294人,其中专任教师3011人,教辅及工勤人员等283人,师生比为1:24.5(标准师生比应为1:21),今年9月份开学后,师生比将达到约1:30。因年高体弱、患重大疾病或精神病等原因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近100人,借调到其他行业工作的57人。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2、7岁,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1761人,占58.5%,专科以上学历2569人,占85.3%。总的来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总体数量严重不足,年龄、性别、学历及学科等结构均不尽合理。
二、突出问题
(一)“缺”,即教师数量不足,缺口较大。近年来,我市学龄儿童数量急剧增长,给全市小学带来沉重的压力。20xx年9月份,小学一年级即将入学新生23000多人,六年级毕业约6000人,小学在校生净增17000多人,其中,农村净增xxx人。20xx年末,全市农村在校学生将达到95000人,按照基本的师资配比1:21计算,小学将缺教师1200余人;预计20xx年在校学生将达111800人,将缺小学教师20xx余人。20xx年,全市退休小学教师180多人,其中,农村退休105人,但今年农村仅招录新教师30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只好聘用大量的临代教师。临代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据统计,20xx年,时集镇小学教师缺口135人,临代71人;高流镇小学教师缺口97人,临代65人。双塘镇小学教师缺口96人,临代70人;合沟镇小学教师缺口55人,临代40人。
(二)“老”,即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目前,全市农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共1042名,占总数的31.6%,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627名,占总数的19%。村级小学更为严重,在一线教学的多是50岁以上的教师,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的普遍现象。我们走访的八个乡镇中,窑湾、合沟、新店、高流等镇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40%左右。马陵山镇广玉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3岁,已经连续7年没有进一位年轻教师。尽管近年来我市也先后招聘了部分年轻教师,但面对激增的小学生源和已经老龄化的教师队伍,无疑是杯水车薪。这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无论从精力、知识构成还是教育思想来说,面对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都显得力不从心,绝大部分老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不会制作课件,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方式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和探究的时期,老龄化的教师很难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们不愿与他们亲近,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城区教师老龄化现象虽然比乡镇略好,但也不容乐观。新安小学、新华小学等学校10多年来没有招录新教师,教师平均年龄均超过40岁。
(三)“偏”,即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教师偏多。从最近几年我市招收的新教师来看,女性占85%以上。我们走访的农村小学,女教师均达到70%左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处在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来自两种性别的教育和滋养,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甚至大学都在单性的氛围中成长,显然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棋盘镇中心小学的金蒙老师说:“在现代家庭中,因为父亲多数忙于事业,孩子和母亲相处的时间相对多一些;在学校里,又是女教师多,孩子一直在女性多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造成他们‘阴柔有余,刚强不足’。”外地女教师因乡村小学生活不便,许多人想方设法考走,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四)“兼”,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大多身兼多门课程。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55人,美术66人,信息技术31人,劳动技术仅有2人。按照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音乐应为223人,美术应为223人,信息技术应为112人,劳动技术应为112人。教师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大多数教师并非固定教授某一学科,据统计,在农村小学,专业对口的教师只有46、8%,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现象非常普遍。棋盘镇有10所小学,5748名小学生,但是全镇只有一位专业的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数的音乐课只能由非专业老师兼任,教非所长,质量受影响。王楼小学全校只有一位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其余都是经过培训以后转行教英语的,他们的专业素养无法与专业的英语教师相比,存在发音错误、读写、翻译能力欠缺等问题。有的村小一、二年级均长期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教师一般要教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多门课程,长年累月一副面孔贯穿始终,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现象,这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五)“弱”,教师初始学历较低,名优教师偏少。按照目前有关要求,小学教师应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是,全市小学教师初始学历是大专的750人,占总数的19.1%,其中,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为大专的仅为605人,占总数的18.6%;大部分教师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招录民办教师转正的,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我市教师进修校培训的,虽然许多教师按要求进修了大专或以上学历,但大部分是短期培训或选学文科等易考专业,学非所教,仅是为了拿个文凭。
目前全市小学教师中,特级教师7人,农村仅有1人;徐州市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共有26人,农村6人;获得新沂市级以上优质课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有208人,农村65人。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我们每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要么被市里的学校选拔走了,要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借调走,留不住人,我们也很无奈。”某镇中心小学负责人告诉我们。城乡师资失衡造成农村教学质量与城区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带来城区学校生源的爆炸性增长,更严重打击了乡镇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建议及对策
如何立足现状,优化我市农村小学师资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宜、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百姓十分关心、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本次调查情况,结合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和要求,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尽快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一是及时补充缺编教师。鉴于农村教师总数每年2-3%的自然减员实际和生源暴增的情况,要定期核定编制,实行“定编定员定岗”,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教师队伍,对年老体弱的教师,酌情办理提前退休,保持教师队伍良好的梯次结构,逐步改变老龄化现状。二是适当加大男教师招收比例。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教师招聘时可以探索试行男女生分别划线。比如,南京六城区每年教师招考时,为了平衡男女教师的`比例,女生的合格线要比男生高一些。实践证明,虽然很多男教师笔试成绩低于女教师,但进入教学岗位后,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远远优于女教师,很多人迅速成长为骨干或者教学能手。三是加大薄弱学科教师的招收比例。近几年的教师招考中,主要偏重语、数、外教师的招录,音、体、美等艺术学科教师招录较少,建议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适当增添补充“小科”专业教师,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教学条件,陶冶艺术情操。四是稳定临代教师队伍。目前,全市临代教师已达1100人。有的人已经代课十多年,长期的低待遇,无编制,导致很多代课教师心生怨气,纷纷转岗,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学校因长期负担代课教师的工资,往往不堪重负。建议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临代教师队伍,财政承担临代教师工资,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二)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一是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制定农村小学在岗教师学历提高计划,鼓励、安排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参加函授学习、自学考试等学历提高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政策、经济支持;教育部门可将学历达标情况,纳入申报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议教育部门把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本着“面向全员,注重农村,按需培训”的原则,依据“全面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脱产学习、研讨班、观摩会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探索适应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让他们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交流提高,增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师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三是注重名优教师培养。成立名师工作室,精心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含特级教师)等,定期进行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形成名优教师培养评选长效机制。适当调整我市名优教师津贴制度,在考核的基础上发放一定金额的政府津贴,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教师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逐步形成一支队伍强大、富有活力、多种层次的名优教师队伍。
(三)加快优化现有教师资源。一是借用初中教师资源。目前,各初中大都有富余师资,可以把各镇五、六年级小学生调到就近的初中就学,让初中暂时“闲置”的教学资源“动起来”,缓解小学师资压力。二是安排初中教师回流。将当年小学教师富余时流向初中的小学教师,适当安排调回小学,缓解小学师资不足的压力。三是优化环境。政府、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优先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重点解决新招的外地教师居住问题;对因家境、身体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的农村教师,应给予应有的关怀和救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一是建议设立农村教师奖励专项资金,奖励长期扎根农村且成绩优秀的教师;定期调整农村班主任津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二是评优树先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先进典型、职称评定等,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要优先,比例也要提高。三是建议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切实减轻农村教师负担,提高他们扎根农村教育的热情。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篇3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实现人均强县的基本保证。按照县政协年初工作安排,县政协经科委从11月下旬12月上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教师队伍管理的视察。视察组先后视察了4所中小学;分别召开了部分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和政协委员座谈会。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在教师队伍管理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小学70所,初级中学4所,综合中学1所,幼儿园1所,师训教研中心1所),校舍建筑面积41351平方米,在校学生9303人(学前教育749人,小学4717人,初中2621人,普高801人,职高415人),寄宿生5091人(小学2120人,普通中学2971人),农村留守儿童2063人。教职工607人(幼儿教育21人,小学458人,中学228人),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5%、96.4%、73%,小学教师的大专率和初中教师的本科率分别为72.4%和44.3%。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调整布局,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注重成效,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高水平新建、扩建、改建了部分学校,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重视外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内涵水平,认真抓好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事改革三项重点,以理论学习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管理。
(一)管理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为教师管理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与这些法律法规配套的其他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文件,则为教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操作办法。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教师管理的盲目性行为大大减少,提高了其整体管理的科学性。
(二)管理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的试行,教师聘任制与结构工资制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激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学校工作的生机。
(三)管理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成绩。一是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二是学校内部管理基本形成了由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负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管理体系。三是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二、面临教师队伍管理的问题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个别学校领导干部和少数教师滋生了、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与不注教学质量、忙于有偿家教的的现象。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上班时间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还有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分配、调配不尽合理,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高中教师按学科紧缺的矛盾突出且缺少学科带人头,普遍存在编制虽够却按科分配教师不足、胜任教学教师不足,出现有富余人员或是不称职人员的现象,并且学校的富余人员和不称职人员分流困难,一旦遇到教师病、产假或脱产进修等情况,任课教师就断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结构性缺编,加上升学率压力,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师训经费不到位,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经费不足甚至未能落实,使学校只能以校本培训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极少。培训的不足、继续教育的欠缺,导致现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未来教育的不适应、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适应、现行教研方式的陈旧与指导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身在课改中,处在理念下,留在陈旧里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成本投入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只有学生的学杂费,既要按规定保证硬件投入,又要按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市县间、县乡间教师收入、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和高中、初中教师的层层由下向上的选拔,造成了县内优秀骨干教师因外调和改行向外流失,因选拔和调动的的内部流失,且特级、高级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学校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难以形成且新老交替面临形势严峻,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五)学校班子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班子老化,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班子成员运用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与遵循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缺陷难以适应管理需要;二是少数学校用人随意,不能真正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任人机制,造成班子傭肿、人浮于事,甚至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三是个别学校领导素质较低,拜金主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识、不集众意主观臆断倾向存在,至使学校管理混乱与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篇4
根据《关于做好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调研工作的通知》(桂教师范[20xx]15号)文件,我们中心学校成立了以蓝江平校长为组长的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广泛听取了学校、部分教师代表及当地部分乡村干部意见,认真调研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现状、成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上级对义务教育决策时提供意见参考。调查情况如下:
一、学区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1所中心小学,4所村级学校,2个教学点,现有在校学生1674人,教师编制101人,实有教师85人,其中:在编教师74人,安置的特岗教师11人。这些教师中大学学历21人,占总人数24.7%;大专学历38人,占总人数44.7%;中专学历17人,占总人数20%;高中学历以下的9人,占总人数10.6%。
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教师31人,占总人数的36.5%,30-49岁的教师36人,占总人数的42.4%,30岁以下教师18人,占总人数的21.2%。
二、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后取得的成绩
1.在职称评聘方面,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2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可以不受单位岗位设置限制申报高一级职称,实行评聘结合。同时乡村小学也设置了副高级职称,极大的调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师编制实行城乡统一编制标准,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的压力。
3.乡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3年来,通过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增量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
4.乡村教师不断得到补充。通过特岗计划招聘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近两年来,小学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为山区农村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
三、小学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1.乡村教师存在普遍“下不去”的问题。全乡4个村小和2个教学点教师都非常紧缺,而每年分配下来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村小或教学点工作,即使通过增加期末绩效工资奖励也不愿意下去交流,导致村小和教学点教师超负荷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乡村教师存在普遍“留不住”的问题。乡村教师“留不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特岗计划招录的师范院校毕业生,由于缺少对乡村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认识,有的工作几个月就离开了。有的教师虽留下了,但他们从进校之初就把农村学校当成他们职业生涯的跳板,等到时机成熟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离开农村学校去乡镇或县城学校任教,甚至有的教师“逃离”教师队伍,转任他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年补充,年年缺编。如:我乡20xx年虽通过小学全科安置补充了6个老师,但却有3个特岗教师通过事业单位应聘考试考入了南宁市学校,有4个老师调到其他乡镇或县城学校,有3个老师调到初中任教,有3位老师退休,教师补充出现了负增长。教师的这种单向流失与流动,直接损害了乡村学生与学校的利益,甚至有时候使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僵局。
3.乡村教师结构普遍不合理。在村小50岁以上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原民办转正教师,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为了实现义教均衡,学校让教师‘中途改行’或兼课,难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开全课程的要求。
4.乡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老龄化。由于目前村级学校学生数比较少,按照学生数测算编制,教师很难得到补充,有的教师在村小一教就是30年,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现象。而因为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保守,加上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许多农村教师讲的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培养学术兴趣,教育效能特别低下。
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展教师的补充渠道,加大教师的本土化培养。
加大教师的本土化培养,使乡村教师“下得去”。要想让教师扎根农村,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就必须对乡村教师进行本土化培养,录取本地资源,进行定向培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掌握本县的教师征聘、教师调动等权力,按照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乡村教师的补充实行定向录取本地生源、给定培养院校、培养后分配到相应的乡村学校,使乡村教师资源源源不断,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
2.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留不住”的问题,第一步是: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收入,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减轻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以消除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目前,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教师的工资水平处于中下等;与城里的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工资低于他们。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有关政策要求,将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的法律性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除了对乡村教师进行物质上的奖励之外,还应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一些扎根农村教育、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精神上的奖励。针对乡村地区的教师,每年进行评选“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使这些优秀乡村教师的事迹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使他们这种自愿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精神为更多的教师所传承。通过实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个既令人羡慕又受人尊重的职业。
3.提供符合乡村教育的培训
乡村教师结构的不合理和师资队伍的老龄化,要求教育培训机构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各种级别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各种培训应符合乡村教育的实际,使培训能够真正解决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现阶段,乡村教师也参加了许多培训,但对乡村教师的帮助却不大,有的培训反而使乡村教师越培训越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教学,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培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乡村教育的独特性。要实施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教师培训,这就要求:培训者必须要走进乡村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一些连片特困地区的学校。要亲自体验乡村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境,通过与教师、校长的深入交流,具体了解乡村教师的愿望与实际需求,以设计出符合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的培训方案。同时,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注重乡村教师的亲身体验,多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强调教师们的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使教师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培训中。培训结束后,培训者要深入到乡村学校的教学现场进行示范与指导,进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篇5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以xx小学为例:
一、基本情况
xx小学下辖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径10公里。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81名学生,教职工11人。是所规模较小的完全小学。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0岁以下教师2人(xx年9月新进的特岗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2%;30-45岁教师2人,占18.2%;45岁以上教师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将退休),占63.6%。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
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中师以上,中师学历2人,占18.18%;大专学历5人,占45.45%;本科学历4人,占36.36%。
从数据上看,81.82%的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历层次,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按《安徽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现有教师中体育专业教师1人,英语专业教师1人(均为xx年新补充的特岗教师)。七个教学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课时,人均19.1课时,每天近4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负荷。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农村教师多是半边户, 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
三是现有教师编制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根据中央编办发[xx]72号(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只能配备4名教师,严重超编。
四是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不佳。一是教师少,教研、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二是工作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三是萝卜煮萝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实践轻理论,缺乏针对,缺乏专业引领,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并改革教师补充机制。
现有的教师补充机制已在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新补充留用难度较大。
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议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对当下农村教师补充易,留住难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大力实施教师本土化培训。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实施定向培训,吸引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从教。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
我乡农村小学何家坊小学、xx小学、教学点师生比分别是1∶11.94、1∶7.36、1∶4.9、1∶7.85,师生比远高1∶19。班师比分别是1∶1.59、1∶1.66、1∶1.72、1∶1.79、1∶1.84、1∶1.91、1∶1.98、1∶2.04、1∶1.86、1∶1.86。班师比分别1:2:43、1:157、1:1.67虽然中央编办发[xx]72号等文件没有对农村小学的班师比作出明确规定,但班师比明显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实际却属缺编。
受现行的编制依据师生比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虽超编,但其工作量重(每周19.1节课)。教学点班多学生少,多以复式教学,以师生比或班师比都不能很好解决解决这一矛盾。建议配置师资时应该考虑班师比、师生比、教师课时数等多个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在校生数、班级数(年级数)、课程数、教师课前课后工作量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教师工作量来配置师资能够做到因校而异,同时还能够实现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三)要加大培训和支教的执行力度。
一是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应尽可能安排在节假日进行,以便解决工学矛盾。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老师培训,针对农村小学存在学科薄弱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一专多能型教师,满足农村教育需要。三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并向农村倾斜,使其成为新一轮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四是加强远程培训管理测。网络学习的平台应开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程序,既解决培训硬件条件不足问题,又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施训单位、地方教师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任职单位之间的应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对参训教师采取多方参与的全程综合测评考核,提高培训效果。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篇6
8月下旬以来,在常委会孔炜副主任带领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前往我市五个县(区)、市教育体育局及7所中小学校,听取了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汇报,召开了6次60余位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认为:
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围绕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目标,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吸引、稳定、培养、提高工作力度,着力推进教育人事任用与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培养壮大骨干教师队伍,着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了教育尽心用力、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良好局面,努力为深化教育改革和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提供师资保障。
主要情况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教师队伍建设法律法规落实
一是依法落实教师待遇。
落实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县(区)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的10%用于发放乡村教师津贴、给中小学教师缴存五险一金等法律和政策规定。比较公务员年度目标绩效奖调整幅度,市、县(区)不断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该项奖发放额度。
二是坚持教师表彰奖励制度。
坚持了市级每两年评选并“表扬”奖励一次模范校长、优秀教师及优秀乡村校长、教师,县(区)每年“表扬”奖励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制度。20xx年以来东区又加大了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表彰奖励力度。
(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一是针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有偿家教等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完善了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重点完善了师德师风考评和社会监督机制,在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二是有针对地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和榜样激励教育。
(三)不断强化吸引、稳定、培养、提高措施
一是建立了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制度。市级建立了中小学直接考核引进市外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教育人才和免费师范生制度。“十二五”以来全市中小学直接考核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36名、免费师范生151名。东区等县(区)还实行了中小学到高校直接选招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制度。
二是大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坚持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目标、要求明确。依托市教育培训中心、23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团队、9个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全员培训与重点培养结合、一般通识培训与教研科研结合,强化示范引领、平台载体建设。
三是着力稳定骨干教师及农村教师队伍。市级坚持了《攀枝花市骨干教师评选奖励办法》。东区、米易等县(区)还不断加大骨干教师激励力度,米易县骨干教师津贴高于省、市标准。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xx-20xx)》。建立了乡村教师免费体检制度。周转房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住房问题。专业技术职务指标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的力度逐步加大。
各县(区)均建立了边远农村学校教师补贴制度,盐边县乡村教师补贴根据学校边远情况分别为每人每月500元、700元、900元和1200元。东区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强化了引进优秀教师、聘用专家型人才、评选表彰突出贡献人才、设立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政策。东区、米易、盐边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县(区)域内城乡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之间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有效开展。
(四)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中小学教师学历基本实现100%达标得到持续巩固。学历提升率:小学专科以上96%、初中本科以上89%,高中研究生以上8%,比20xx年分别提高14.4%、7.7%、4.4%。同时,骨干教师队伍稳定壮大,全市包括在岗特级教师在内的市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和突出贡献专家、市县级骨干教师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比“十一五”时期提高7个百分点。农村教师学科结构不断改善,音体美及英语和信息技术教师得到了持续补充。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
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由省上按城乡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标准核定,再由市机构编制办按省定师生比例标准核定给县(区)及市直属中小学校。总体看,按师生比例,我市中小学编制数量足够,但实际存在结构性不足问题。
一是我市广大农村,小学几个或几十个学生的学校多,需要超比例标准使用编制。与此同时,教师因病和年龄大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较多。据统计,全市因病占编不在岗的教职工有122人,因年龄大原因不能承担满工作量的教师也达到一定比例。有的学校甚至不足100名教职工就有10多名教师因病长期不能工作或不能满工作量工作。
二是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后,学校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量增加,编制政策却没调整,编制没增加,农村学校教师兼职管理工作比较普遍。由于各县(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同,有的县(区)学校还普遍存在用生均公用经费聘用临时人员情况。
三是原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工勤、息岗待退人员多且消化慢,在编不在岗人员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另外,二孩政策后产假教师增多,产假时间长,也加大了学校人员不足矛盾。
(二)偏远农村学校老师引进难、留住难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我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和重点。多年来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交通条件限制,农村学校教师始终引进难、留不住。据统计20xx—20xx年期间,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流失到辖区以外教师数占同期引进教师数的比例分别达到18.5%、26.26%、41.91%。
(三)市直属学校现行教师补充和激励政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利影响急需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市直属学校教师补充面临“招不够”、“招不好”困境。
20xx年起,我市严格执行川委办[20xx]7号文关于市(州)属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原则上应从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的规定。按此规定,市直属学校不能招考应届大学毕业生,也不能招考东区、西区和仁和区政府所在地学校教师及省内贫困县教师,只能招考本来就有教师引进和稳定困难的米易县、盐边县及仁和农村学校的教师。20xx年以来,市直属学校公开招考教师开始面临因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规定比例,一些急需学科不能开考因而教师不能及时足额补充到位问题。目前,市直属仅9所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临时代课教师就达到了41人。如果招考符合报考条件的县区在岗教师,也不利于县区教师队伍的稳定。不仅如此,该项政策的执行还致使市直属学校补充不到优秀大学毕业生,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的不良影响将是长远的。
二是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政策面临现实问题。
市直属学校直接考核引进市外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教育人才,受攀枝花地域交通等条件制约,并且没有纳入享受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范围,引进较困难。同时,研究生以上学历等高层次人才,一方面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园)对他们不具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也不十分适合这些学校的实际需要。
三是市级教师激励机制弱化。
20xx年,根据《关于取消机关事业单位专项工作奖励政策的通知》(攀委办〔20xx〕88号)要求,我市20xx年市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有关优秀校长、优秀教师”表彰”制度调整为”表扬”,奖励金额减少并不再列入财政预算,由来源不稳定的教育捐助基金支出。与省内一些市州,甚至我市县(区)相比,市级教师激励机制明显弱化。
三、建议
(一)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县管校聘”改革是国家、省优化县(区)域教师资源、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瓶颈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也是缓解编制和职称岗位结构性不足矛盾的良方,应加快推进实施。要按照编制部门统一核编、人社部门统一设置岗位、教育部门统一招聘管理、学校使用考评的职责要求,督促县区政府承担起教师“县管校聘”的主体责任,促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及县(区)域内、学区间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缓解编制结构性不足、学校间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紧缺和空余不均矛盾。
(二)依法强化教师表彰激励。我市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需要有一定力度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作支撑。《教师法》关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的规定表明,建立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制度是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与津补贴或地方、单位制定的表彰奖励制度不同,是法律规定,有法律效力。我市应依法强化市级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工作,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三)切实解决市直属学校教师补充问题。
一是深入研究省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政策精神,学习借鉴其他市州执行政策的经验、做法,切实解决市直属学校教师补充问题。研究制定市直属学校有计划地直接到普通高校公开招考优秀应届毕业生政策,切实保障市直属中小学教师队伍既满足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适应攀枝花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的要求和群众对子女接收良好教育的期待。
二是将直接考核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等高层次教育人才纳入享受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围。
(四)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地区骨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我市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已经达到23%,但是与我市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的要求还有差距,各县(区)骨干教师比例、结构及使用管理工作还不均衡,要进一步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进一步提高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比例,使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为不断扩大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提供师资支撑。
二是加大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教师一对一帮带制度,带出一批农村学校学科骨干,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断提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