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方案大全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5篇

我们在教案中可以加入创新元素,每个教案都应考虑到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年级的音乐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5篇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唱《小铃铛》这首歌曲,学生能够唱准确。

2、能用自己好听的声音歌唱这首歌。

3、培养学生之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唱《小铃铛》。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第三乐句“叮当叮当叮当叮当”教学准备:教学用扩音器、下载歌曲《小铃铛》mp3。

教学过程:

1、玩玩,动动。

教师反复播放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啰嗦》开头部分。请学生听到音乐分别向上向下挥手。

2、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从游戏入手。 游戏后,再请学生比较什么音高什么音低。

3、学唱《小铃铛》。

播放课件《小铃铛》请同学跟老师一起唱《小铃铛》,并轻轻敲击自制的简易铃铛。原来三个音可以编出那么好听的歌。

4、巩固知识。

请同学熟唱《小铃铛》后,教师可以像教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最后,教师可做如下活动:让一组同学边敲铃铛边表演;另一组同学唱唱名;还有一组同学打手号。

同学比较熟练唱《小铃铛》后,教师可以像教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图形谱教学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学生的表现更是出乎意料的精彩。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图形谱,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实践中探索、领悟中创造。

小结

这节课大家表现真好,你们的表现告诉我你们当中有很多小小的歌唱家,你们会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篇2

课题:《两只小象》

教学思路:

学生喜欢小动物,爱看它的憨态,乐意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声,课堂教学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使教学的活动方式适合他们的心理与他们的爱好,在求表演和游戏中学会知识,在模仿动物的叫声中小合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通过对动物的动作模仿,使肢体动作进一步协调、思维敏捷开扩,并得到发展。在对动物生活的体验与模仿中,使他们感悟到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学生有兴趣地唱歌、游戏,体验表演的乐趣。

2. 能使用打击乐器,表现音的`长短与强弱力度。

3.尝试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老师请来了各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先让我们一起来听赏有趣的音乐。我要求同学们做到:用耳朵去聆听音乐,用头脑去思考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

二、音乐欣赏与律动

三、以生动、形象、有趣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

1.音乐山──唱音阶

①音的高低。

②音的长短、小动物特点。

③讨论:游戏感受;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速度有快与慢。

2.音乐桥──编节奏

3.音乐河──唱歌曲

①感受歌曲《两只小象》旋律。(课件)

②有感情地朗读两段歌词。

③随琴学唱歌曲、歌表演(教师评价)

④游戏:粗心的小象──“旋律错误大家找”

⑤帮助小象找家乡。

播放《动物狂欢节》选段──《大象》

比较: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动作、神情与外形等有什么区别,学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如:大象──大、慢、笨重,小兔──小、快、灵巧等。

表演:a.学生手持小鼓演唱《大鼓和小鼓》,注意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的变化。

b.优美抒情的傣族音乐《象走》

通过表演a、b,学生体会快乐与抒情音乐情绪的不同点。

创作:教师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两只小象要回原始森林了,它们有一个要求,它们说: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创编小动物的歌曲作为礼物,让我带回去给我们的小伙伴呀?

学生进行歌曲《两只小象》的创编活动──填词。

学生展示歌词创作的成果,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

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结束了,再见!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学习集体舞《雁儿飞》。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飞呀飞)

2.参与集体舞《雁儿飞》的动作与队形设计,体验与他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乐趣。

3.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积极参与集体舞《雁儿飞》的动作与队形设计,从中体验乐趣

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安静的排队上下楼梯。

2.听曲律动进入教室。

3.师生问好。

二、学习过程

1.复习歌曲《飞呀飞》

2.歌表演《飞呀飞》

3.集体舞《雁儿飞》

(2)有感情地范唱,引导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善于去表达、敢于表现.勇于参与

(3)集体舞的动作与队形设计

(4)集体舞表演

(5)自由的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火车开了》,并能按歌曲节奏边唱边进行律动和表演。

2、能随音乐用念、拍击活动做等形式表现“×、 ××、0”三种节奏。

3、能够用甜美的声音演唱《郊游》,并能通过演唱和造型来表现歌曲情景。

4、能积极参与表现预设情景种的音乐活动,且在音乐活动中有所创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孩子都能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投入表演,而且想方设法表现的与众不同。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坐过火车吗?火车是什么样儿的?火车开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又是怎样的?火车能帮人们做些什么?

学生一一回答。

2、老师用电子琴模仿火车的鸣笛声,让学生用声音模仿火车开动时的声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3、让学生观看火车进站和出站时的影片。

(二)、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边唱边做一些基本动作。

2、随琴模唱旋律。

3、学习歌词

4、随琴唱歌词

(三)、歌曲表演

1、请学生自己设计动作

2、老师带领学生表演:

先用手势模仿火车轮子转动的动作,每小节第一拍向前伸出,第二拍向下向后收至腰间,再用踏脚动作模仿火车开动的节奏。

三、节奏练习

节奏游戏

一些小朋友做开动的火车,一些小朋友做山洞、桥梁、接站员等。充当“火车”小朋友由8——10人组成,行驶时根据不同的情景表现。如,“爬坡”、“钻洞”、“过桥”等等。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允许他们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节奏和“火车”开动时的情景。

四、结束课业

第 二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节奏练习《旅游路上》

(一)、节奏表现

1、念。“x”念“咔”,“xx”念“嚓嚓”,“0”闭嘴休止。

2、拍击。“x”拍一下,“xx”拍两下,“0”握拳表示。

3、动作。手和《火车开了》的音乐游戏动作一致。同时利用左、右脚步交替时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各种节奏,如:“x 0”,第一拍右脚向前跨一步,第二拍左脚轻轻跟上来;“x xx”和“xx x”,利用左右脚交替踏步的不同来表示。

(二)、节奏游戏

一些小朋友作开动的火车,一些小朋友作山洞、桥梁、接站员。充当“小火车”的小朋友由8—10个人组成,用念和带动作的表演形式来表现《旅游路上》的节奏,其余的小朋友除了作山洞、桥梁、接站员外,还要有一些小朋友在观看的'同时用“拍击”的形式来表现节奏,使气氛更加热烈。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允许他们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节奏和“火车”开动时的情景。

三、歌曲《郊游》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开火车,者节课就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二)、老师范唱

(三)、学唱歌曲

1、随琴模唱旋律。

2、朗读歌词(多媒体)

(四)、随琴学唱歌曲。

(五)、律动表现

1、创设情境

几个学生为成一圈,模仿一个微波荡漾的小湖;几个孩子蹲在湖边像盛开的鲜花,摇曳的小草;还有的孩子用造型表现一座小山;有的组成山洞……一部分孩子演唱歌曲,另外的孩子手拉手,肩并肩,看风景,做游戏,或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同时,也让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尽情的创造和表现,让它们从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2、分组进行,看哪一组的学生表现得最有创意。

3、让每一位小朋友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

4、鼓励创新,老师教的动作和表现形式只能作为参考,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主题情景。

5、鼓励学生根据所看到的不同景点演唱不同的歌词,以表现不同的情景。

6、活动评价

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演唱的歌曲是否流畅,表演的动作是否准确到位,更应该注意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表意识。在本课的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表现欲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投入表演,而且想方设法表现的与众不同,才是本课的目的所在。在整个评价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当场评价、阶段评价和总体评价相结合。

四、结束课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律动《小小火车开动啦》

二 创设情境游戏:

1 导入

师:火车到站了,让我们手牵手去《郊游》吧

2 歌表演

师:郊外的景色可真美啊,你们看,有美丽的小花(第一组同学扮演),绿色的小草(第二组同学扮演)微波荡漾的小湖(第三组同学扮演)青青的山(四组)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演唱

三 创造

1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可以看到哪些美景?能加到歌曲中唱出来吗?讨论一下。

2 学生讨论

3学生表演自己所创

4 互相评价

四 表演

学生分四个大组

随音乐表演

五 音乐大擂台活动

选出五名同学表演,原来的小擂主也要表演,然后评分

六 结束新课

老师评小红花

七 随音乐下课

一年级的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体会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2.学唱歌曲,唱准节奏

3.懂得朋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团结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图片a:相互生气;图片b:高兴拉勾和好

2.音乐磁带、录音机

3.字卡“拉拉勾”、节奏卡

活动过程:

一、律动《拉拉勾》伴奏进入教室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跟着音乐跳起来吧!

二、练声

发声练习:

12345-︳66665-︳22234-︳

我们来唱歌啦啦啦啦啦挺起小胸膛

56543-︱12345432︳1---︱

张开小嘴巴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三、出示图a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看,他们怎么啦?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生气了?

师:今天老师把这两个小朋友生气的事情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四、学习歌曲《拉拉勾》

1.教师清唱歌曲前半段,幼儿学习歌词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歌词)

2.学习节奏,唱准休止符和切分音符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出示节奏卡)我们一起来学学好吗?

师:我们先来看下这张节奏卡,下面画横线说明这个音要唱得?。(快一点)这个小黑点说明前面这个音要唱得(慢一点)这个数字0说明什么呀?(这个地方不能唱,表示停止的意思)对了,我们可以用握拳来表示。就像老师这样,你们也来试试吧

3学习歌词后半段,进行思品教育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俩这样不理不睬的做法对吗?好朋友应该怎么样?对了,我们中四班的小朋友们都是好朋友,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应该互相团结友爱,友好相处,不能因为小事就吵架就生气,那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两个小朋友重新做回好朋友呢?(握手、拥抱、亲亲、拉勾勾)小朋友们真聪明,想了这么多方法帮助他们,他们呀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是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出示图b)。

5.师结合图片清唱歌曲后半段,幼儿学习歌词

师:这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和好的呀?对了,拉拉勾(出示词卡)这也是我们这首歌的名字,小朋友再跟老师说一遍。原来,拉拉勾是消除朋友之间的误会,重新做回好朋友的方法呀。这么好的办法我们也来学学吧!

6.引导幼儿看着图片学唱歌曲

师:老师又发现了一个难唱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学学

过渡:小朋友又把难的地方学会了,真厉害!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图再试着把歌曲唱一唱

7.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演唱的情绪变化

师:《拉拉勾》这首歌曲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前半段讲的是两个小朋友吵架了,后半段讲这两个小朋友和好了,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两段歌曲在唱的时候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观察表情)

师:前半段生气,我们可以用什么速度来演唱?(较慢)后半段他们和好了,心情很高兴,我们又可以用什么速度来演唱?(较快)好,那等会儿我们唱这首歌曲时就要用上不同的速度来唱,那样就更好听了!

五、活动延伸

师:这首歌小朋友都学会了,而且还能用不同速度的声音来表现生气与高兴的心情,真棒!如果小朋友们能边唱边用动作表演歌曲那就更棒了!这样吧,小朋友回去想想动作,我们下节课再来表演好吗?

活动反思:

?拉拉勾》这个音乐活动,是一个教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后如何解决、和好的集体舞形式。其实应该分为两个活动来进行,第一节课必须先教会幼儿唱会歌曲,第二节课才是集体舞活动。我按照我知道的想法一遍又一遍的教幼儿唱歌,可幼儿只学了两三遍后便不再有爱好,无论我教唱的情绪有多饱满,孩子们就是不愿意配合我!于是我突发其想,放任幼儿自由玩耍,但条件是不能离开教室。话音刚落,全班幼儿一哄而散,玩的玩玩具,看的看书……一下子变得活力四射,刚才那没精打采的样子顿时无影无踪。这时,我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老师不能顾虑课堂纪律等而束缚孩子的学习模式,打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一年级音乐教师工作总结6篇

一年级音乐课教学总结参考7篇

一年级音乐课教学总结7篇

一年级音乐课教学工作计划7篇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最新5篇

一年级音乐课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一年级十几减9的教案5篇

一年级1到5的认识教案通用5篇

一年级跑的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1到5的认识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912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