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方案大全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推荐6篇

我们的教案应当具备灵活性,以应对突发状况,在开始教学之前,先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推荐6篇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运算。

学习重点:

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

一、课前训练:

(1)-3a2b+2b2+3a2b-14b2 = ,(2)- = ;

(3)3a2b2 ab3 = , (4) = ;

(5)- = ,(6) = 。

二、探索练习:

(1)如图1大长方形,其面积用四个小长方形面积

表示为: ;

(2)大长方形的长为 ,宽为 ,要

计算其面积就是 ,其中包含的

运算为 。

由上面的问题可发现:( )( )=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 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 。

三.运用法则规范解题。

四.巩固练习:

3.计算:① ,

4.计算:

五.提高拓展练习:

5.若 求m,n的值.

6.已知 的结果中不含 项和 项,求m,n的值.

7.计算(a+b+c)(c+d+e),你有什么发现?

六.晚间训练:

(7) 2a2(-a)4 + 2a45a2 (8)

3、(1)观察:4×6=24

14×16=224

24×26=624

34×36=1224

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一规律吗?

(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124×126。

4、如图,ab= ,p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p,bp为边作正方形。

(1)设ap= ,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s;

(2)当ap分别 时,比较s的大小。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2 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展示作品。

教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相互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如果你画的和这几种情况不一样,可以补充到黑板上。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

2.分类讨论。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为了方便描述,咱们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

(1)先独立思考:我打算怎么分?分几类?

(2)再小组交流: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3.汇报交流。

教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学情预设:

(1)分两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

(2)分三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

(3)分四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为一类。

教师:你们所说的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板书:相交)

质疑:2、3两幅图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图6属于哪一种情况?(相交)

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但在判断时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他们的本质,也就是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否相交。

3 自主探究,揭示概念

1.揭示平行的概念。

(1)感知平行的特点。

教师:这两条直线就真的不相交吗?怎样验证?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

(2)揭示平行的定义。

①教师:像屏幕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叫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③教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个词应重点强调?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举例: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出示一个长方体)

学生体会“同一平面”和“互相平行”的含义。

(3)介绍平行符号。

①课件分别呈现三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

②教师:这三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都互相平行,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平行,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③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a平行于b,你们觉得怎么样?是呀,像这样来表示两直线互相平行,既形象又方便。

(4)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揭示垂直的概念。

(1)感知垂直的特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相交的情况。(课件或实物投影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

教师: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还有的比较特殊,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刚才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通过测量,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发现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所形成的四个角,每个角都是90°。

(2)认识垂直的定义。

教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呈现三组垂线。

教师:观察这里的三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刚才的比较,能尝试总结你的发现吗?

预设: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

(3)介绍垂直符号。

教师: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垂直的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实例。

教师:同学们,以上内容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4 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垂直?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结合新知完善对长、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5 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4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解方程:(1)x-9=8;(2)3x+1=4.

3.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y与-3xy;(2)0.2ab与0.2ab;

(3)2abc与9bc; (4)3mn与-nm;

(5)4xyz与4xyz; (6)6与x.

4.能把上题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吗?如何合并?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下列方程:

(1)9x-5x=8;

(2)4x-6x-x=15.

解析:先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合并,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解:(1)合并同类项,得4x=8.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3x=15.

系数化为1,得x=-5.

方法总结: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探究点二: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足球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数目的比为3∶5,一个足球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个?

解析:遇到比例问题时可设其中的每一份为x,本题中已知黑、白皮块数目比为3∶5,可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然后利用相等关系“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列方程.

解: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根据题意列方程3x+5x=32,解得x=4,则黑色皮块有3x=12(个),白色皮块有5x=20(个).

答:黑色皮块有12个,白色皮块有20个.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相等关系为: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并能用x和比例关系把黑皮与白皮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

(2)系数化为1(等式的基本性质2).

2.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并作答.

教学反思

本节从复习入手,帮助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做好铺垫.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课堂训练中鼓励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上册画教案8篇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案8篇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案8篇

七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5篇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参考7篇

四年级上册的作文推荐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推荐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974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