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支撑之一,教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的目标,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弦与弧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1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
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
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
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 仿造类比法。例如:
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
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
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
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
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
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
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
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
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
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
1.成分残缺。例如:
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
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
2. 成分赘余。例如:
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
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
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
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
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情绪表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感悟友善、和谐、文明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能力目标
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他人改善情绪
知识目标
认识适度负面情绪的作用及调节持续负面情绪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教学难点:宣泄情绪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xx年10月,一名莫斯科司机嫌过斑马线的行人步子太慢,并且对他的喊叫不加理睬,异常愤怒的他掏出枪,打伤3名行人。“路怒症”开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20xx年5月,成都市三环路发生一起打人事件。一名女司机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连续变道两次,直接从后方车前切了出去,随后被后方汽车上的男司机逼停后拖出车外,男司机连续击打女司机脸部,导致女司机肩膀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瘀青。
思考:“路怒症”有什么特点?有人说,“路怒症”是一种病,需要治疗。你认为应如何预防和治疗“路怒症”?
教师小结: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不仅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而且可能会酿成悲剧。合理地调节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做情绪的主人。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案例分析——《推销员的故事》
两个推销员被派到非洲的某个国家去推销鞋,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这里的人都光着脚。
面对此景两个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反应……
一个人非常沮丧的向公司打电话汇报:这里没有任何的市场,他们根本不穿鞋。怎么会买我们的鞋呢!
另一个人非常兴奋地向公司打电话汇报:这里的市场非常广阔,因为他们都不穿鞋,如果让他们都穿上我们的鞋,那将是多么大的市场啊!
想一想:两个推销员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活动二:请你来辨析
有的同学说:“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关别人什么事?”是这样的吗?
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即可。
教师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即使没有语言的交流,一个人的表情、声调、姿态和动作所表达的情绪,也会影响周围的人。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交往。
活动三:请你来支??
(1)小强的故事——烦躁的星期??
情景一:小强愁眉苦脸,因为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
情景二:妈妈因为小强贪玩不学习而训斥他。
情景三:小强大喊“烦死了”。
说一说:小强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你有哪些好办法能帮助小强调控情绪,摆脱目前的困境?
(学生答略)
过渡:在同学们的点拨下,小强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第二天他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学校,接下来他又遭遇到了什么?
(2)小强的故事——倒霉的星期二
情景一:小强骑车与别人相撞。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他应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学生答略)
过渡:小强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控制住了不良的情绪,匆匆奔向学校,可是考试已经开始了。小强顿觉手心直冒冷汗,心“怦怦”直跳,接下来小强又遭遇到了什么呢?
情景二:考场上小强眉头紧皱,不知所措。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时小强的不良情绪,以及应如何调控情绪渡过难关。
(3)小强的故事——伤心的星期三
情景:小强面对满是错号的试卷伤心极了,同学在旁边冷嘲热讽。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他该怎么做?
提示: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献计献策。
教师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①改变认知评价。②转移注意。③合理宣泄。④放松训练。
知识链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10种方法
(1)学会转移。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2)学会宣泄。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和亲人说出来或大哭一场。
(3)自我安慰法。当一个人追求某个目标而没有得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程度,常为失败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求得内心的安慰,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童话那样,因此,通常也称为“酸葡萄心理”。
(4)语言节制法。一旦情绪激动时,可以默诵或轻声自我警告“保持冷静”“不允许发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等词句,想尽办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预先写有“制怒”“镇定”等文字置于案头或悬挂在墙上。
(5)自我暗示法。估计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很可能会产生较大程度的紧张情绪,就事先为自己寻找几条不应产生这种情绪的有力理由。
(6)愉快记忆法。回忆过去经历中碰到过的令你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或获得成功时愉快满足的体验,尤其应该回忆那些与眼前不愉快体验相关的过去的愉快体验。
(7)环境转换法。每当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要暂时离开激起情绪的环境和有关人物。
(8)幽默化解法。增强幽默感,用寓意深长的语言、表情或动作,采用讽刺的手法,机智、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绪。
(9)推理比较法。将困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解,把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相互比较,在比较中列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从而寻觅到成功的秘密,坚定成功的信心,排除一切畏难情绪。
(10)比较升华法。当情绪低落时,不妨去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看看世界上除了自己痛苦外,还有多少人比自己更不幸。
教师讲述: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帮助同学、家人改善情绪,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活动四:学以致用,走进生活
小强的生活烦恼只是我们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一个缩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下面是同学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不良情况,请你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去调节:
(1)我考试考得不好,有位同学对我说:“你是个笨蛋!”
(2)我很努力,但是总考不好,也找不到好的方法,愁死我了。
(3)有同学在背后造谣,说我喜欢某某。
(4)我花了很长时间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但语文老师说我这篇文章是抄袭的,我很委屈。
(5)回家后,老妈老是唠叨个没完,我都快烦死了。
提示: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调节情绪的各种方法,也懂得了情绪的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机。课堂上我们模拟了解决的方法,但是我们的人生却不能模拟,当你们走出这个课堂,就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导致的行为,将决定着你是否能赢得周围人的尊敬,甚至决定着你的未来,请同学们在人生路上多珍重。
【教学反思】
运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教学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同时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情绪调节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标改革的步伐仍在不断迈进,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反思性分析对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督促自己在思考中进行自我鞭策,自我总结和提高,而且在教学中教师时刻要注意捕捉教育信息,一方面要深入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多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把它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分析,去讨论,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简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二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2、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这一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3、学习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重点、难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香菱的人物形象。
(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创设情境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素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一首《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楣》,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索性我就用歌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歌声入手,引出金陵十二钗,特别是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1、介绍香菱,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2、学生复述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自主提问,老师把问题分类。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想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
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是关键,从香菱学诗中,你知道香菱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这一环节的设置依据是,分析问题从文章的重点着手。如果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2、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黛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小说中黛玉的主要性格是多愁善感、羸弱多病、骄傲尖刻,可是在本课中,完全显示出了她的才情,她为香菱学诗指点门径:讲授要领、开列书目、讲究讨论、指导写作,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借鉴作用?
3、香菱学诗“痴、疯、魔”,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苦志,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第二是有宝、黛这样好的老师指点;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4、师生共同赏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感悟到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不俗的女子。
曹雪芹能够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香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文本中有精彩的语段描写了她的苦读,师生共同体会,再赏读文本的5、6自然段,从中,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对于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四)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想一想、说一说:香菱、黛玉、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试就她们的性格作分析。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黛玉、宝钗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懂得学习小说的方法。
黛玉教香菱学诗,可以看出她的诗词功底很深。我出示上联,引导学生对出下联。
上联:黛玉多愁善感悲葬花
下联:香菱如痴如醉苦吟诗
(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抓住小说人物这一核心要素,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
板书:
天资执著专??
聪明灵??
名师香菱苦志悟性极高
心性拔俗
灵地
结束语:学生提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创新型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因此,我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课外阅读《红楼梦》。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配上flash动画课件,完美展示。)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
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1、飞船升空前准备
2、飞船飞向月球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月球队
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两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录一》教师作适当点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示意图,基本上把登月全过程复述下来了,做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也把收集到的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里面找到与我们课文相照应的内容,有的话请大声告诉老师。
展示图片并解说:第一张大家看到的是广袤无垠的宇宙,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所以它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试验中,由于发射台着火《第二张》,图片上这三位宇航员不幸牺牲了《第三张》,从阿波罗1号到11号,中间有多少的泪水和汗水啊!(老师用深沉的语词讲述)接着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后,部分学生谈感想)
师:的确,阿波罗11号的成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大家能否在课文找出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集体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对于登月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上写得不够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还可以讲一讲。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补充—登月的成功使人们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类活动的空间不只局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以后我们还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师:由此可见,这一步的意义非常重大,可是这第一步是美国人走的。一直以来,美国在航天领域上就一直遥遥,这是美国人的骄傲。那么,在航天领域上我们国家有没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杨利伟20xx年10月15日驾驶着航天飞船环绕地球飞行。
师: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现在我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全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可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声回答)
师: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但我们可以想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来我们登上月球了,月球上会是怎样一翻景象呢?老师让大家把想到的东西画成一幅画,请拿出来。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来,并讲讲自己的构思。
(五位学生展示作品〈附录二〉,教师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下面老师也把别人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屏幕上投影五幅图片)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登月的过程,明确了登月的意义。还有几位同学通过示意图,为我们复述了文章内容,做得很好。刚才大家也通过想象把未来的月球画了出来,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为现实啊?(学生答:希望)老师认为,我们初一(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伟大的种子,只要能在知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下深根,这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你们这些伟大的梦想。
作业:上课前陈秀媚同学背诵的诗歌中,有一句与月亮有关,(“我寄愁心与明月”)课后,大家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6
一、自然动情地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
“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
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
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
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
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
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
5.竹棒的作用?
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
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
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1.微薄收入收养“我”。
2.所有积蓄换住处。
3.为“我”改变泼辣性格。
4.终年辛勤劳作。
5.把“我”调养成“千金小姐”。
6.“我”厌恶家,母亲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8.偷偷探望,托人捎物品。
同学们都很投入,突然最不爱发言的一名同学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请您把大屏幕的内容返回到疑难问题。”
“好。”师照着做了。
“我发现问题2、6、8属一类问题,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能用文中‘我’的感情来解释……”
他的话还没说完,班里另一位同学插话道:“我也看出来了,由于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孤女回避、厌恶家庭,从而不理解盲母的苦心,这也是老婆婆叹气的原因;‘淡忘’一词也能用这一点来解释。另外,‘记得’是说孤女被母亲深沉无私的爱感动后,翻然悔悟,它和‘淡忘’不矛盾。”
又有同学补充说:“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来,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且文中写的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的事例好象与女儿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关系。对了,感情是全文的线索,事例是在感情变化中逐步展开的。
“对!”师非常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动。
“有道理。”同学们也议论纷纷,随即,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通过讨论,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这时,师发现,一名同学溜号了,突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让那名同学上黑板按顺序贴上写有女儿感情变化词语的纸条。并宣布,如果贴错了,要罚唱歌。遗憾的是他贴对了——满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学、厌恶家、淡忘家、母亲、感激、悔悟、流泪。大家没能听到他唱歌,不过也许以后他不会再溜号了。
小插曲过后,同学们又展开了对竹棒作用的讨论。
有的说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说它是女儿的替代品……说法不一。看来这个地方是个难点。于是,师点拨:“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体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这是抒情散文常见的写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师,”一个同学站起来,“文题不符原来是我提出来的,通过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它们不但相符,而且题目拟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间感情深,正所谓——小巷深处寄深情。”
“好!”师情不自禁地为这名同学喝彩:“她自己解释了曾经不懂的问题,可见这节课很有收获,这是我所希望的结果。”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小巷深处寄深情,这不是文章的主题吗。”
“对呀,”师欣慰地说:“大家配合得很好,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恭喜你们!”
三、总结式的拓展
师:“同学们,你是否赞同文中“我”的做法与想法?”
生:“很多同学都不赞同“我”以前的做法与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错就改的优点。”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我也想说两句,我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我们班的康宁同学表示我的敬意。因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宁却从没嫌弃过他们,这种纯真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师代表全班同学送给康宁同学一份小礼物,她激动地哭了。
师:“我想以康宁同学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学都是深爱着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的深恩!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写给母亲的歌——闫维文的《母亲》,肯定心中还会涌起新的波澜。”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光,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教室里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四、布置作业
师:“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她们的深深的爱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个性化发挥,如让学生大担提问,由此引入对课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努力改变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有的时候只注重学生表面上的活跃,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跃等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初中弦与弧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
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
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表面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如果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行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 °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部分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部分进行叙述,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部分,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始部分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线应该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体现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线,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