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语言和叙事手法的赞美和思考,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回顾和分享与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相关的心路历程,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人与每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1
大学时代,周国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内作家之一,十分赞赏他的直白朴素。
多年后,重读他的《人与永恒》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把精妙绝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习惯也未曾更改。
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
和《人与永恒》的这次"碰面",机缘巧合自朋友说了一句话:"根本问题是不可讨论的,枝节问题又是不必讨论的。
"翻开尘封多年的学生时代的笔记本,这是我初读《人与永恒》时摘抄的第一句话。
大学的课程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辩论题、讨论会,在庸长的论词中援引几句先哲的思想精髓,会为论点增色不少,如能恰入题眼,更会赢得掌声阵阵。
由此可见,年轻人总是虚荣的,喜欢浮夸的存在感。
?人与永恒》的出版,在作者看来也是出乎意料的。
随性而为的札记,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无需用意雕琢、语句通顺即成,全凭"感知"二字描述思绪过往。
作者写得自得其乐,不曾生憋硬造,读者也看得随性自由,不受苦涩折磨。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简单、美好,缺少一本书常态的连贯性,而这正可以适应不同情景、心态下,我们的阅读需要。
短则十余字,多则百余字,有篇章、有段落,喜欢的句子多看上两遍,不解的,大可翻页而过,这般不受阅读次序、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随心浏览,或许只有随笔类的读物方能做到。
阅读也是一种抗争,与作者思想的抗争,与本我的抗争。
书中的所思所感,有些确切朴实有理,有些则稍显偏颇激荡;有醍醐灌顶的拍案叫绝,亦有付之一笑的不以为然,但这都不足以为《人与永恒》盖棺定论,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生妙事,这才是读书的乐趣、阅读的真谛。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2
自从学习了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就开始迷恋探险类书籍:《鲁滨逊漂流记》、《唐·吉诃德》、《小矮人与黑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矮人与黑豹》。在被精彩故事吸引的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神秘的伊图里丛林里,生活着一群俾格米矮人。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屋里,哥哥恩戈、妹妹和爸爸在一起相依为命。一天,爸爸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家。为了寻找爸爸,兄妹俩开始了他们的冒险之旅。一路上,他们结识了许多“朋友”,最后得知是凶残的黑豹残忍地杀害了他们的爸爸和之前部落失踪的人。恩戈为了报仇,勇敢地冲上去,战胜了黑豹,保护了丛林动物的安全。
看完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既为伊图里丛林的危险感到担忧,又被恩戈的勇敢和智慧所折服。在探险中,恩戈体现出的是责任和担当,他对妹妹的关心和爱护令我感动。而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他幼小的身躯所展现出的罕见毅力,令我折服,又令我惊叹。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恩戈。恩戈只是一名年幼的小矮人,但他的懂事和勇敢却又超过了同龄人。在与凶狠的黑豹的决斗中,恩戈战了又败、败了又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黑豹被制服了,恩戈幼嫩的皮肤上也布满了伤痕,我不禁感叹:连大人都惧怕的黑豹,如今却被年幼的恩戈制服,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恩戈靠的绝不仅仅是体内所爆发出的力量,更有他永不畏惧,坚持到底的精神。
恩戈在探险中战胜了黑豹,同时也战胜了自己。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记得那次跳长绳,面对蟒蛇般的长绳,我们的内心是忐忑的,是害怕的。在一次次的练习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于是,我们咬牙坚持着,被绳打疼了揉一揉,跌倒了再爬起来。我们明白,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
勇敢,是黑暗中的明灯,是饥渴时的食粮,是大雨后的晴空……学会勇敢吧,它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3
我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点。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云雾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们,这样,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太苛求了
那些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更使我感到亲切。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己的态度或许会更宽容、更平和了吧。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越大,快乐常在,痛苦也不会少,你既离不开人群,那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痛苦。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记得不要忘记开花哦!
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许多无关紧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诱惑了人们触犯禁忌的欲望。这一现象真该引起父母、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类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的个性是天性与后天环境熏陶的结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方面作为人的个性的展示平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断面强化着人的个性品质。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时彼一时地不靠谱,不同状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的只是适度的自由和解脱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往往如影随形,假如我们能够把痛苦和欢乐当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无比的!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静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会倍感无聊,波澜壮阔却又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结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远不会最不幸和最幸福。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最"的体验和想象
别太在意结果,真诚地爱过,深切地痛过,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明白我爱或者是不爱。
人们常说,爱情使人丧失自我。但还有相反的情形: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地发现,他自己原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爱人,于是他寻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献的愿望导致了发现。没有呈献的愿望,也许一辈子发现不了。
与其说有理解才有爱,毋宁说有爱才有理解。爱一个人,一本书,一件艺术品,就会反复玩味这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本书的一字一句,这件作品的细枝末节,自以为揣摩出了某种深长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产生爱,但是爱了就会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那永远闪烁的是爱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动物吧,一生为爱而奔波劳碌,即使如飞蛾扑火一样也在所不惜。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否也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呢?
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4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读了《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文字,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他。但他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纱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5
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
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作者把自己十年来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也许其中就有你所想的!
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近日出版有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
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6
非常喜欢《人与永恒》中作者周国平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决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容易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一天一周一个月不难,但长时间坚持绝非易事。一个人倘若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持久的恒心,没有相当的定力,是不可能确保自己自由的时间的。
闲云这一年多坚持写博,也在努力做到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还一个本色的自己,尝到了如此度过每一天的快乐与充实,幸福与满足。
有两种人不老
人,都是凡胎肉身,怎么会不老呢?起初,闲云想这应该是指思想不老吧?
读了《人与永恒》,闲云知道了“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想来作者所言极是――“永恒”和“瞬时”这两者是时间的两极,生活在两级的状态怎么老呢?
幽默与智慧
闲云一直欣赏能把玩笑开得恰到好处的.人,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外在表现。遗憾的是“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所以,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似乎多了一些严肃与凝重,少了一些活泼与轻松。这大概就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智慧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欣赏敌手的聪明的议论,即使听到骂自己的俏皮话也会宽怀一笑。”《人与永恒》如是说。
闲云以为智慧应该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优雅的风度,更宽广的胸怀,更得体的举止,因而才会将“幽默”拿捏得恰到好处,彰显“智慧”的夺目光彩
读《人与永恒》之前,闲云只听说过有洁癖之人,还从未听说过有精神洁癖的人。
时至今日,才知晓“有精神洁癖的人在污蔑面前最缺乏自卫能力,平时他不屑于防人,因为他觉得放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泼来,他又不屑于洗刷,他的洁癖使他不肯触碰污水,哪怕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于是他只好怀着厌恶之心忍受。”
看来,人,最好不要走极端。你可以讲卫生,但不要达到“洁癖”的程度;你可以精神洁净,但不要达到“精神洁癖”程度。一旦与“洁癖”相关联,就成了病态之人。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7
今天,我一口气看完了老师的推荐书目——《小矮人与黑豹》,其中那惊险紧张的剧情仍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当我初看到《小矮人与黑豹》这本书时,误以为它是一个童话故事。当我翻开细看时,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充满危险的探险小说。主人公恩戈和他的妹妹的父亲被黑豹残害了,一开始被蒙在鼓里的他们坚持要寻找父亲,在等待和寻找的过程中,他们遭受了黑豹、鳄鱼、水鸟等动物的袭击和许多自然灾害,但也得到了“大树爸爸”的保护和黑猩猩们的帮助,两个孩子也渐渐成长了起来,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最后,恩戈从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的小矮人,最终杀死了黑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可以独挡一面的巨人。
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恩戈,故事刚开始,恩戈就会安慰伤心的妹妹,让妹妹相信“大树爸爸的”存在,去寻找被河流卷走的妹妹,他的这份对妹妹的爱让人十分感动。随着故事的发展,恩戈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从一开始和普通小孩一样的需要依靠别人,渐渐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冷静、独立。他靠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兀鹰,靠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黑豹这个恶魔,保护了妹妹和其他孩子,他已经不需要别人的保护,不需要“大树爸爸”和黑猩猩们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了,因为他已经会保护别人了。恩戈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猎手,成了一个会用自己的`力量在丛林里生活下去的巨人,当再有黑豹来袭击他们的话,恩戈也肯定会举起长矛,有勇气赶走黑豹,保护妹妹了。
和恩戈相比,我的情况真好相反,爸爸一直说我长这么大都不能自立,什么事情都要别人帮着去做。我也确实是这样,别说做家务了,就算是自己的房间也是外婆整理,连洗头都不肯自己洗,要喝水时也只是喊一声:“外公,倒水!”根本没办法独立生活,看完这本书,想一想主人公恩戈,我也要改变一下自己的作风了。
读到最后,我又从“资料箱”里发现,原来俾格米人和伊图里丛林都是存在的,我还以为这只是作者随便说出来的名称,没想到还真有根据呢。看来这还是一本蕴含了科学的小说。
?小矮人与黑豹》这本书里充满着科学、勇气和成长,真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
老人与每读后感篇8
周老七年的随意点滴,猛然回首,竟筑成了一本《人与永恒》。
里面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生动的词藻修饰。有的只是看似消极,却极具质朴的东西——“只有质朴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因为它简洁地丰富,平淡地深刻。它只是需要我们用一颗安宁的心去细细咀嚼,并与周老对话,产生共鸣,亦或各抒己见。
书中,关于死亡、关于时间与永恒、关于幸福、关于男人女人、关于态度、关于精神现象……太多存在于“人与永恒”之中的关于。其中,全然都是生活的点滴,都是我们无意或有意刻下的颜色。
看时,感慨周老思想的独特与广博,但那毕竟是别人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一直说着别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博学家并非我、我们所追求和期待的。
以前中学的课本中,毕大妈眼中的幸福是:如金色的马车,从我们身旁走过,而幸福就是掠过后,我们捡起的鬃毛。我们往往轻易与之错过。周老眼中的幸福是:一个心思诡谲的女神——眼光并不势利,权利能支配一切,却支配不了命运。金钱能买来一切,却买不来幸福。而我眼中的幸福呢?我只希望能常在云雾中还能看清自己,在短暂的本色中,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多为母亲增添一些笑容。忽然间,想起《大兵小将》中那质朴的民歌“一条大路哟通呀通我家…五亩良田哟种点啥……”
“人与永恒”我决不苛求自己本为人的永恒,但会努力让自己活得并不短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