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心得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1
读张忠诚老师对《老师,您好!》的解读一帖,非常激动:张老师品文析句的功力大长呀!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张老师对课文的关键词句抓得准。课文中的“崇高”和“美好”确实是对表情达意至关重要的两个词语,是突显前后两段中心意思的词。抓住了这两个词,就会使全文的精神一目了然。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画龙妙笔,全在点睛。其次是张老师不但注意了课文表达了什么,而且注意了课文是如何表达的,正如张志功先生所说的那样,张忠诚老师实实在在地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如果还要我饶舌几句,这里有三条建议供张老师参考。
第一、要关注课题,因为课题往往是课文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我们常常能发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它的中心思想。所以,课题也应是课文的关键词句。这一课的课题看似平常:从字面上看,好像只是一个招呼,一声问候,但实际上,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皆在“老师,您好”这四个字之中。这很像是上个世纪粉碎了“--”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在天安门游行时打出的那条浓缩了成千上万人情感的横幅----“小平,您好!”
第二、要关注每一个段落内在意思的逻辑结构。你看,课文的开头先是用两个对偶的句式,比喻的手法概括写了老师事业的崇高,然后以一个感叹句----“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作小结,随后的课文具体地写了为什么说它“崇高”的具体缘由,最后回复到全课的课题----“老师,您好!”应该说,这种分----总----分----总,前呼后应的认识结构,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完整而严密的感觉。
第三、要在紧紧抓住“崇高”和“美好”这两个要点的同时,关注此二者的内在联系,关注前后两段相似结构形式的反复。仔细地阅读课文,你马上就会发现:课文的前后两段就像两段歌词一般,无论是字数的多少,句式的运用,还是结构形式都高度相似。给人一种回环的美。可以说,这两段的反复,是前铺后展的两段。为什么这样说呢?翻检工具书,就可以知道,“崇高”乃是美学范畴之一。它与“优美”相对。原来是指形体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雄浑伟大,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它是崇高感的源泉,人们在观照崇高事物时,总有一种先感到压抑痛苦,而后崇敬奋发、心向神往,从而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因此,这里先是以“崇高”作“引子”,一方面对全诗的中心意思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后一个中心意思----“美好”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崇高”乃是“美好”的前因,而后一个“美好”则是前一个“崇高”的余韵和提升。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2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其中教师要有静气,感触特深。
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3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光带着学生们玩儿的老师未必是好老师;知道不是严格的老师、凶巴巴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本书中有许多老师,每个老师都是一朵花,而米兰老师是最特别的一朵花。
这本书讲述了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大学生米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聘为教师,担任白果林小学六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因此与坏小子肥猫、米老鼠、豆芽儿、兔八哥发生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风趣的故事:她带领同学们跳芭啦芭啦舞;她在课前化妆,体现她对同学们的尊重;她去家访的时候编着”谎言“送偏方;她教会一个软弱的男孩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让别人不再欺负自己;会当着同学的面道歉;毕业考试前她竟然带着同学们去踏青……在这些故事中,她进一步四个坏小子,认识了六年级三班。新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使这个教室的角角落落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书中的米老师有一颗真诚无私,真正懂得孩子的心灵。姜校长对米老师作出的评价:”米兰非常适合做老师,“他说,”一个受到学生真心喜欢的老师才有资格做老师!“米老师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美丽的笑容,她说:”我爱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做他们的老师是我的荣幸,全班有四十八个孩子,每一个都很棒,每一个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她还开展了”我很棒“展览会,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树立起了信心,她的教育方式不但独特,而且有效。
这种类型的老师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学生的喜爱和拥护呢?我个人认为,因为她是年轻老师,有着一颗童心,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她的童年也离她不是多么的遥远,因此,我想她了解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所以,现在真正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她”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全新教育理念,就是她为什么会赢得这么多同学喜爱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觉得,不一定只有严厉凶巴巴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是”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
我真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象米老师一样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来如果我做老师,我一定做像米老师一样的有个性的好老师!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4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的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5
一、要用更多的爱感化学生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二、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
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三、要在课堂上发挥才能
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就要想好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等。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仅给学生带来信心,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信心。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上课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相吻合。并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四、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抓住这根“丝线”,更要牵好这根“丝线”,不让这根线断了。并通过这根丝线来教育学生,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这些孩子逐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