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下一次调查的顺利开展,我们要详细分析此次调查的不足,写好有关的调查报告,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将具体的问题做好分析,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扶贫调查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扶贫调查报告篇1
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查,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18.3公里 路需投资91.5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5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扶贫调查报告篇2
关于扶贫的调查报告大全
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程在我县得到更好的实施,根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7月27—28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宋先国和副主任董黎明带队,组成调研组,分别到景福、宝泉、塔山、高堰等乡镇和县农业局、水务局、农业机械管理局、交通局、扶贫办等5个单位,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扶贫项目,走访座谈帮扶贫困户等方式,就我县实施扶贫工程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按照全县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以新村扶贫整村推进为重点,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培育优势产业为着力点,大力组织实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及贫困互助资金发展项目,使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增收致富主导产业开始形成,贫困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级部门帮村、党员领导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明确思路。几年来,我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但仍有省定扶贫村45个,贫困人口7.69万人,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68元。行路难、用水难、增收难等问题还困扰着这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巩固三年扶贫攻坚成果,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相关部门和乡镇及时组建了经常工作机构,充实了专职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工作职责,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工作和对口帮扶的配套政策。坚持“政
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和“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根据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构建和谐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和我县广大农村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了“打基础、兴产业、优环境、促转变、建和谐、奔富裕”的综合扶贫工作思路。
(二)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实施,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工程,特别是交通、水务、农机、畜牧、农业等涉农部门通力协作,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一是实施基础扶贫,利用帮扶资金816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建卫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饮水工程2867处。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使10.77万人直接受益,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用水难和饮水难的问题。二是利用帮扶资金1853万元,修建通村公路292.6公里,受益村达107个,改善了这些贫困村的运输难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利用扶贫资金456万元,在一些贫困乡村集中成片地实施了优质水果、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项目9个,1.255万亩,实施水产、良种兔、山羊、生猪等养殖业项目6个,使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种养产业项目,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四是实施新村扶贫,解决贫困村发展难。利用扶贫资金1805万元建设扶贫新村39个,受益农户达3.72万人。特别是新阶段以来,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加大了新村扶贫力度。利用帮扶资金在扶贫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园、建沼气池,改路、
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扶贫工程0.46万户,改善了帮扶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狠抓劳务输出,着力增加贫困户的现金收入。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贫困户进行劳务输出,是实现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县扶贫办、妇联、工会、共青团、农广校等部门先后利用277万元帮扶资金,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3期3200人次,有组织转移输出2160人,大部分外输劳务从业人员月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收到了输出1人,脱贫1户的效果。为顺利推进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近年以来,相关县级部门和乡镇每年都要利用帮扶资金组织全县对当年启动的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扶贫部门、扶贫工作人员和扶贫对象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四)注重管理,提高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审查,严把立项关。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部门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上级部门和县政府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扶贫办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严禁擅自修改项目计划,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
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规范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帮扶资金,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向项目单位违规摊派资金,搭配物资。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县部分乡镇、村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重视向上级定点帮扶单位争取帮助支持,帮扶的单位也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轻视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扶贫资源整合不够,项目实施后续管理滞后。一些乡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特别是种植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扶贫工作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一些部门和镇乡帮扶方式单一,给钱给物忙于应付,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在贫困村建设中,虽然各部门的项目与扶贫开发有所结
合,但没有一套长期的向贫困村倾斜项目以达到“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投入机制。特别是帮扶方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村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社会扶贫的盲目性。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坚持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完善机制。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帮扶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县级部门,加强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帮扶项目,推动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帮扶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二)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村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要针对贫困人口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
扶贫调查报告篇3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贫困户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脱贫发展问题。
为了解xx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实际情况,近期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深入xx县、xx区、xx区部分乡镇、村组、安置点、搬迁户家,就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xx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措施落实有力、搬迁施策精准、安置方式顺民意、后续保障逐步推进,搬迁户的政策知晓率高、满意度高,但也存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慢、后续就业保障仍需跟进、群众顾虑多、旧宅基地腾退政策亟需完善、集中安置方式等问题,需要改进、改善、改变,确保贫困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开展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尽快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全面小康而采取的系列举措之一,其内涵是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具有生存条件的其它地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增收渠道,尽快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
(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概述
1.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农户申请、村级初审、镇(办)审核、扶贫局提供搬迁名册、国土部门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并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协议、旧宅腾退协议、就业脱贫协议三项协议。
2.易地扶贫搬迁应严守二条政策红线。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人均自筹资金不超过x元、户均不超过x万元;安置房人均建设面积不超过x平方米。房屋大修基金和天然气初装费等不在自筹资金之列。
3.搬迁入住标准。采取集中安置的,安置住房质量合格且已具备搬迁入住条件,并已向搬迁对象正式交付住房钥匙的;采取分散安置的,安置住房质量合格且已具备搬迁入住条件,经核实已搬迁入住的。达到上述要求,就视为完成了搬迁任务。
4.搬迁补助标准。按人补助,集中安置的,建房人均补助x万元、旧宅基地腾退复垦人均奖励性补助x万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均补助x万元;分散安置的,建房人均补助x万元、旧宅基地腾退复垦人均奖励性补助x万元。
5.搬迁安置点选址做到四靠近四避开四达到。贫困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意愿,搬迁到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农村新型社区、靠近中心村进行安置,做到避开地质灾害区易发区、避开洪涝灾害威胁区、避开生态保护区、避开永久基本农田,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
(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开展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通过实地调查,扶贫干部、贫困群众反映最见效的扶贫措施是易地扶贫搬迁。xx市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严格按照中省扶贫政策和易地扶贫搬迁具体政策的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建立了从精准识别、政策宣传、计划进度到帮扶施策,强力推进,多措并举促扶贫搬迁,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
1.精准识别。全市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x户x人,从对象核实、结果确认、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统一印制易地扶贫搬迁三项协议(搬迁、旧宅基地、脱贫致富),完善了一户一档信息,夯实了工作基础,建立了搬迁对象动态调整机制,从对象的核实、反馈,真正解决了底子不清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数据和全国扶贫开发系统数据保持一致,移民(脱贫)搬迁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全部完成,实现了搬迁对象精准管理。
2.政策宣传。通过手机短信,向全市x余名有手机的搬迁对象和所有移民搬迁干部定向定期推送政策;通过xx移民搬迁微信公众号、在《xx日报》开设移民搬迁新征程专栏,编写移民搬迁三字经、利用6·25土地日、10.17扶贫日、科普日等形式向全社会宣传移民搬迁政策。组织开展移民搬迁政策专题辅导会等对区县、乡镇业务干部进行政策培训和解读。在全省率先开通并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各界公布了移民(脱贫)搬迁政策咨询热线,为社会各界及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建立群众参与、监督移民搬迁工程建设机制。定期邀请搬迁群众到安置点现场参观、了解移民搬迁建设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提高群众参与率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从而得到群众支持,赢得民心。
3.计划进度。一是建立问题整改台账。二是强化措施,对标达标。严格对标人均建房面积、群众自筹等政策红线,扎实开展整改工作。对于尚未入住的,通过调整对象和调整户型相结合办法予以整改;对于已经入住的,通过签订产权共享协议、共同居住协议加以整改;对原址重建的坚决退出移民搬迁序列。对于提前收取自筹资金问题,通过整改,全部退还搬迁群众。20xx年计划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房面积、自筹等符合政策规定,做到了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证。全面开展拉网式全覆盖大巡查工作。统一部署、提高格次、加大强度、市县联动,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拉网式全覆盖大巡查,坚持户户过、点点到、全覆盖,对巡查出的问题,现场进行交办,以巡查整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体推进。
4.帮扶施策。按照市级统筹、部门配合、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共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大格局,主动对接融入全省、全市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总盘子,促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几个一批的项目、资金和帮扶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倾斜。对已解决安全住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落实以户定业、以户定扶增收致富措施,逐人确定就业岗位,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盐铜扶贫协作平台,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推动公房变工厂、社区变景区。实施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劳动力资源账单式供应。落实两清单一平台一会议制度,因户因人抓好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确保每一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稳定就业。20xx年为搬迁群众落实就业岗位x个,其中通过培育特色农林业提供就业岗位x个、发展劳务经济提供就业岗位x个、发展服务业提供就业岗位x个、资产收益扶持x个、兜底保障x个。
二、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
近年来,xx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经核实确认,全市十三五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x户x人。根据省国土、扶贫《关于调整20xx年度和下达20xx年度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通知》(x发〔20xx〕x号),20xx年xx市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任务x户x人、20xx年x户x人。
(一)总体情况
1.易地扶贫搬迁有序开展。20xx年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全部竣工,x户x人已全部入住和交钥匙;20xx年计划建设的x套安置房已全部竣工,已入住x户x人。
2.减贫计划全面落实。xx市列入20xx年计划脱贫的x户x人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其中,xx区x户x人、xx区x户x人、xx县x户x人、xx区x户x人,新区不涉及计划脱贫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并向搬迁群众交付了住房钥匙。
3.安置点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全市x个所有安置点全面复工。已建设完工安置项目x个,正在进行主体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x个。
(二)乡镇情况
通过对xx县、xx区、xx区的三个乡镇进行了座谈和实地查看,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1.易地扶贫搬迁扎实落实。如,xx区某乡镇共涉及贫困人口x户、x人,20xx年已交钥匙x户、x人。其中,20xx年脱贫户涉及x户x人、20xx年脱贫户涉及x户x人、未脱贫户涉及x户x人。
2.搬迁安置方式呈现多样化。
一是集中安置。集中安置分为进城入镇安置、农村新型社区安置、依托中心村庄和已建集中安置点续建安置、跨区域集中安置四种。在城镇购买存量房、公租房的也视为集中安置。xx区某集中安置点计划为x户x人,20xx年安置的搬迁户为x户x人,已入住。
二是分散安置。少数不具备集中安置条件的搬迁户,可采取插花安置、梯次搬迁、投亲靠友等方式,在有一定集聚规模、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好、有增收致富条件的地方进行分散安置。20xx年xx区某集中安置点已经安置为x户x人。其中:自建房安置x户x人,分散安置交钥匙工程安置x户x人,目前x户都已达到入住条件,已实际入住。
三是交钥匙工程。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农村特困户,由政府通过养老机构或闲置资产改造、实行住房兜底保障。如,xx区某乡镇x个村x户五保户在安置点顺利拿到了新房钥匙拎包入住。
3.搬迁安置程序严谨有力。如,xx县某乡镇20xx年交钥匙工程共x户x人。该工程规模框架结构平房x间,x平方米,项目估价x万元,截止20xx年x月底全部入住,20xx年加快后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排好搬迁户的后续就业工作,x户x人20xx年已脱贫。20xx年镇区集中安置点工程于20xx年x月开工建设,项目招标全额x万元,项目工程相关类手续已全部办理完毕。x月中旬安置楼主体竣工且验收,组织x户x人的搬迁户,在县公证处的监督下举行了抓号分房式,x月举行了交接仪式,目前建档立卡贫因户集中安置楼已基本达到入住条件。
三、贫困户搬迁前后变化情况
通过对安置点贫困群众的实地查看和座谈了解,贫困户的居住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一)贫困户基本情况
1.搬迁情况。调查显示:贫困户原有住房结构多为土木结构,搬迁后均是砖混结构,安全性提高。同时解决部分贫困户因无房,长期借别人的闲置房屋居住的情况。如,贫困户杨某,其父母在世时,建了一院庄基,三孔窑洞,三个哥哥每人一孔,他本人没有庄基,就居住在其兄的一孔窑洞中,现在已经搬迁居住在砖混结构的庭院式房屋中。
2.后续保障情况。调查显示:贫困户已经解决了住房问题,也通过技术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等方式,增加了家庭收入,后续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二)搬迁前后比较分析
1.生活条件转好。搬迁前,贫困户生活在山上或者出行不方便的地方,吃的井水或者泉水,下雨天路滑难以出行;搬迁后,房屋附近交通便利、环境较好,并配套建设了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路到户,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思想观念转变。搬迁前,由于地理位置、生存条件限制,信息闭塞,接受教育机会较少,与外界交流少,思想守旧、观念陈旧,因循守旧,生产技术落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创业意识,许多事不敢想、不敢干;搬迁后,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同外界社会的来往与交流日益频繁,生产热情高涨,治穷致富观念增强,学技术用技术,自力更生,信心足了,劲头大了。
3.增收渠道转宽。搬迁前,只有农业生产收入,除了日常生活外,所剩无几;搬迁后,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就近择业,发展特色产业、做摆摊餐饮生意、就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来增加收入,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
4.满意度转高。搬迁前,虽然贫困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没有房子或者属于危房,严重影响了生活,也影响后代的婚姻等问题,极大地增加了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搬迁后,党组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群众生活的有力抓手,解决了贫困群众长期困扰的居住问题,极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通过入户调查显示,贫困户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知晓率高,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满意度高,个个都说好。
四、调查过程中看到的一些亮点
xx市围绕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并举,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亮点。
(一)依托园区谋划搬迁。依托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基础,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提供门卫、保安、保洁、制陶学徒、停车场管理员、观光车司机、讲解员等岗位,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二)依托产业开展搬迁。依托产业优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产业扶持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搬迁对象支持。如,xx区某集中安置点周边配套中药材种植扶贫基地,吸纳搬迁户进行中药材种植及在就近工作园区就业,搬迁户不仅稳得住,后续收入也有保障。
(三)依托景区开展搬迁。依托xx区金锁石林、xx梯田景区等景点优势,针对撤迁贫困户劳动力状况,依托文化旅游公司,与贫困户搭建平台,签订劳务合同,安排就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为生态护林员、景区保洁员,领取工资,并参与公司分红,确保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五、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xx市各区县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为了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到位,贫困地方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部分安置点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毕,但相应的水、电、气、暖跟进不够及时,配套建设进展缓慢。如,某安置点主体工程建设完毕,部分搬迁户已经入住,但楼内的供气、楼外的道路、绿化等没有建设起来,影响了搬迁户的居住。
(二)后续就业保障仍需跟进。有事做、能致富是搬得出、稳得住的关键。目前,搬迁群众迁居安置点后,部分安置点的产业规模不大、劳动力需求不足、依托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致使搬迁后安置就业人员的能力有限。
(三)群众顾虑多影响搬迁。一是故土难离。存在故乡情结,特别是受生产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等影响,认为到陌生的地方不适应。二是生产生活成本变高。在新的居住地往往面临用水、电、气、暖、菜、物业费等多项支出,而这些在原居住地是不需要花钱或少花钱的。三是不愿意放弃老房子。为了堆放一些农具,还有部分是为了留好退路,在安置点如果生活不下去了可以回去居住。四是部分安置点距离贫困户生产地较远,劳动生产不方便。
(四)旧宅基地腾退政策亟待完善。实施移民(脱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推动旧房拆除及土地复垦,即通过与搬迁户签订旧房拆除协议,搬迁户在搬迁安置后1-3年内,将旧宅基地腾退并拆除旧房及其附着物,搬迁户在腾退旧宅基地后,按政策规定获得奖励性补助资金。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的贫困户需要旧房子放置农具或者粮食,有的贫困户房子以土墙而建、临居而建,如拆除影响其他非贫困户的住房安全,使得旧宅基地腾退政策执行起来不容易。
(五)集中安置上主要是楼房化安置多、平房安置少。按照要求,集中安置比例不得低于x%,分散安置不得超过x%。统规统建的安置住房,单户住房最大建筑面积不得超过x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要控制在x平方米以内,对人均超过住房标准面积的,超面积部分由搬迁户自行负担。集中安置的目的是集约节约用地,为扶贫搬迁用地留足空间。而对于贫困户来说,单家独院生活惯了,上楼不仅适应不了,更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粮食无法存放,物业等费用支出大,对于部分安置点属于多层,住在二层以上的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出行更不方便。
六、建议
为了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的民心工程。按照规划蓝图,在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上持续用力跟进,在就业安排、子女入学、看病医疗上持续跟进,在减免相关费用方面持续跟进,确保搬迁户住的安心、生活舒心。
(二)多措并举解决后续就业保障问题。一是强化劳动技能培训。结合搬迁对象就业方向和创业意愿,科学制定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创业。二是加大迁入地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托安置区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劳务产业等,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时掌握对清洁工、水电工等工种的需求信息,加大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公共设施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置贫困户就业。四是开展劳务输出。加强与外地企业合作,特别是发挥盐铜扶贫协作作用,与江苏盐城市的劳务协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到外地务工。
(三)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宣传力度。采取组织贫困户就近或外出参观、组织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使搬迁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加坚定治穷致富、创建美好新家园的决心和信心,确保待搬迁贫困户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搬。
(四)旧宅基地腾退政策要科学合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因地制宜,精心选建。要切实解决好回购旧宅基地问题,把安置点的选建同农村劳动生产建设相结合,合理妥善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居住、长期发展。(五)灵活运用安置方式。对于多种多样的安置方式,要充分征求贫困户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合理用好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方式,特别是做好楼房安置和平房安置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围绕地区条件较好的村落,采取流转土地,做好土地布置,充分地用好空置房屋,确保实现应搬尽搬、能搬快搬、搬后安居乐业。
县人大常委会: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经主任会议研究,成立专题调研组分别到部分乡镇(街道)和移民安置点,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县2012-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2-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推进情况
xx县2012-2015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六个,安置规模为1154户5423人。10月底完成实际入住749户3933人,各安置点具体推进情况如下:
(一)2012年盘水街道河边村铁厂安置点。计划安置任务xx0户700人,目前,统规统建住房完成1xx套,统规自建房应建44套,实际建设完成43套,搬迁入住112户512人;
(二)2012年江西坡镇茅背冲安置点。计划安置任务125户731人,实际搬迁入住2户9人,由于该安置点因选址不当,基础配套设施难以全覆盖,通过多次共商,群众搬迁意愿仍不高,经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核价后置换江西坡茶场社区保障房安置,现已共商愿意搬迁纳茶小区的有57户257人;
(三)2013年楼下镇夹马石坡脚安置点。计划安置任务376户1715人。目前该安置点实际入住376户1715人;
(四)2014年青山镇百合小区安置点。计划安置任务232户1140人。目前,安置住房已完成220套,实际搬迁入住210户1059人;
(五)2015年新店镇林场安置点。计划安置任务136户585人,目前,自建房77套已完成69套,还有8套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公租房安置已全部建成,实际入住69户347人;
(六)2015年龙吟镇长冲安置点。计划安置任务125户552人,目前,住房已完成130套,完成分房126户581人,实际入住69户291人。
二、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情况。
(一)搬迁入住情况。xx县20xx年安置规模为8558人,截止6月30日,已实际入住8817人,各安置点完成情况如下:一是县城惠民小区安置点安置任务为358户1417人,已搬迁入住384户1550人;二是东城区(江西坡)纳茶小区安置点安置任务为845户3870人,已搬迁入住608户2855人;三是兴义洒金(一期)安置点安置任务为667户2946人,已搬迁入住945户4087人;四是兴义木贾安置点安置任务为50户325人,已搬迁入住50户325人。
(二)资金结算及科目验收情况。由于上级资金未全部到位,县城惠民小区、东城区纳茶小区两个安置点住房性质均为购置保障房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未完成资金结算。按照《xx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xx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科目验收工作委员会,但相关程序未完成和档案资料未收集健全,验收的基本条件尚未全面具备,待项目实施单位完善后再行验收。
(三)旧房拆除及三块地盘活情况。根据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拟定了《xx县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复垦复绿方案》和《xx县易地扶贫搬迁盘活三块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十二个乡镇(街道)进行全面排查摸底,适时启动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工作。
三、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情况
我县2017年计划搬迁4010户xx5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3户11728人,共规划建设3个安置点(其中县内安置点1个,跨区域安置点2个)。
1.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镇安置点计划搬迁安置1310户5356人;2.兴义市洒金(二期)安置点计划搬迁安置1555户6386人;3.兴义市浙兴商贸城安置点计划搬迁安置1145户4795人,目前,搬迁人口精准核实已基本完成,年底前可完成搬迁对象的录入、标识并公示和向搬迁对象发布搬迁告知书。
四、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情况
xx县20xx年安置规模10304人。其中:十三五规划内指标1196户5000人,十三五外新增指标1322户口5304人。建设安置点两个,其中西城区龙溪石砚小镇安置6000人,安置点选址位于南湖街道保冲,由浙江新大集团统一规划、设计、施工。目前,正在按要求完善相关手续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东城区布依茶源小镇(二期)安置4304人,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性施工。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调查核实新增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通知》,通过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入户共商,我县3个深度贫困村、居住在生产发展条件较差村寨的困难群众,愿意搬迁的纳入新增搬迁人口;50户以下(含50户)、通硬化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困难大、成本高的自然村寨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村寨,全部纳入整体搬迁。
五、存在的问题
(一)从事易地扶贫搬迁业务力量薄弱,靠县移民局完成大量业务工作,而移局空编缺员严重,现有行政事业编制23人,在编人员仅13人,除去从事水库移民业务和工勤人员外,从事易地扶贫搬迁业务人员仅有5人。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体制和组织保障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搬迁人口3万人以上的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人员不少于25人。
(二)2012-2015年生态移民搬迁,由于生态移民工作是2014年才从县发改局转移到县移民局的,遗留问题多,安置点搬迁入住率低;由于搬迁对象未全部锁定,有的安置点统规自建房未建设完成,有的安置点基础设施未竣工,有的保障房装修未达到入住条件;各安置点工程档案资料收集不全,管理不规范,至今未进行工程竣工决算和项目交工验收。
(三)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一是搬迁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存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合户搬迁情况;搬迁家庭人口数与国办系统人口数不一致,有的搬迁人口比贫困系统人口多,有的搬迁人口比贫困系统人口少。存在有2014年已脱贫人口作为贫困人口参与搬迁情况,存在有国家公职人员、四有人员参与搬迁情况,还有已购买商品房、廉租房人员参与搬迁情况。20xx年整寨搬迁点有未满足双50的要求而被列为整寨搬迁点,非贫困人口搬迁比例大。
二是搬迁入住率低,部分搬迁人员存在两头居住现象。由于现在要拆除旧房,部分搬迁户有回迁现象。
三是安置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如惠民小区幼儿园建设、东城区布依茶源小镇学校建设、洒金安置点附属设施建设滞后,离市区较远,搬迁群众到市区就业及办理相关事务存在困难,且无农贸市场、金融服务机构等,搬迁户反映极为不便。
四是搬迁群众就业率不高,子女就学收费高。搬迁群众就业得到实际解决就业少,且大多数不稳定,如兴义安置点兴义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劳动力需求条件要求苛刻,大部分就业人员要求年轻化、高学历。搬迁群众子女就学按照兴义市标准收费,搬迁群众难以承受。搬迁群众在xx就学,小学只需缴纳保险费15元,初中每学期预交500元生活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校每人每学期补助650元生活费;而搬迁户子女在兴义就学,小学住宿生活费等费用合计2530元每人每学期,初中住宿生活费等费用合计2340元每人每学期。由于大部分搬迁群众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低、子女多,负担较重,难以支持相关费用。
五是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及三块地盘活工作落实缓慢,有工作实施方案,旧房拆除复垦复绿还未实质性启动。无工作开展印证材料,盘活率较低。
(四)2017年、20xx年搬迁对象未精准确定,(十三五剩余指标全部安排在20xx年实施),由于整寨搬迁点未确定。(由于在2014年脱贫的、已经得到危房改造的、一人户、二人户和五保户,不能纳入搬迁对象,剩下的贫困户符合搬迁条件的有限。调研中乡镇反应到:各年度的搬迁指标均是至上而下下达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完成指标任务存在困难。)乡镇(街道)上报搬迁对象时未严格按照县政府分解的指标任务抓好落实,导致出现搬迁贫困人口或多或少不精准的情况。
(五)十三五外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整寨搬迁点34个,搬迁人口1322户5304人(精准贫困xx0户613人),其中白沙乡新增985户3800人,高棉乡新增26户121人,楼下镇新增87户330人,新店镇新增xx户82人,兴中镇新增206户971人。截止11月25日,涉及的5个乡镇均未上报搬迁人口信息。
六、几点建议
一、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县移民局空编补员问题,充实扶贫搬迁业务人员;
二、着力抓好2012-2015年项目收尾工作。建议县政府责成县发改局、县移民局牵头,相关部门及乡镇配合,明确专人和时限,及时做好2012-2015年生态移民项目的收尾工作,确保全面收尾销号。
三、建议县政府要求乡镇(街道)列出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名单和可以符合整寨搬迁条件的自然村寨,摸清家底,再次掀起动员工作的高潮,必要时可抽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工作组参与做动员工作,尽最大努力完成搬迁任务。
四、建议县政府责成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明确专人,按要求及时做好五个三和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工作;
五、建议县政府采取措施加快解决移民就业、安置点房源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用安置点的示范带动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根据湖南调查总队居民收支处的布置,桂阳调查队于2016年7月11日至2016年7月13日对桂阳县2016年异地扶贫搬迁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桂阳县2016年易地搬迁扶贫计划人数
据调查,桂阳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任务人数1614人,桂阳县计划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433人,涉及荷叶镇唐家村集中安置62户164人,太和镇分散安置17户55人,莲塘镇分散安置26户85人,流峰镇分散安置15户31人,白水瑶族乡分散安置26户70人,桥市乡分散安置6户28人。
二、桂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
1、荷叶镇唐家村集中安置点,结合地质灾害安置点非贫困户98户584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64人已经全面动工,封顶5栋90套,还有70套正在建设中。
2、太和镇芙蓉村分散安置,结合地质灾害安置点瑶民新村,分散安置4户21人,投亲靠友4户7人,已经封顶60套,正在做公共设施建设;另外投亲靠友到县城1户2人,购房安置8户25人,还在筹划中。
3、莲塘镇潘家村、群益村、长沙村、宜福村26户85人全部属于分散安置,已经动工10户。
4、流峰镇桃源村15户31人全部属于分散安置,已经动工6户。
5、白水瑶族乡四合村、清溪村26户70人全部属于分散安置,已经动工23户。
6、桥市乡辉山村6户28人全部属于分散安置,已经动工3户。
截止7月8日,一个集中安置点62户已全面动工,分散安置90户,已动工50户,还有40户准备动工。
三、桂阳县异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困难
1、集中安置点工程大,部门资金到位慢,困难群众自筹难,有些户型建设标准超标。
2、分散安置很难统一户型,省易地联席办提供的户型图不符合本地建筑风格习惯,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接受这些风格户型。
3、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政策滞后,补助资金至今还没明确,导致有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敢动工。
4、山区搬迁户由于地理因素,存在选址难的问题,孤寡老人搬迁到城镇又担心无法生存。
5、购房安置搬迁户选购难,在城镇很难找到面积不超标的户型,镇区房存在三证不全的问题。
四、对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建议
1、增加扶贫资金总量,提高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补助标准,降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
2、加大项目的整合力度,建议在制定扶贫搬迁政策的时候,对整合各部门资金有明确的要求,在源头上形成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3、建议在户型的配置能更加多样化,以便适应各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习惯,给贫困搬迁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4、加大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后期扶植力度。除了完善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搬迁户的生活,还要扶植后续产业发展,以保障安置点的经济发展活力。
扶贫调查报告篇4
3月12日,我们随上级及其相关负责人员村进行了帮扶的前期工作调查,并于随后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村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听取各组负责人对本组情况的汇报和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深入4个村民小组中的12个农户,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抽样调查,就贫困户提出的关于道路、水、教育、烤房、种养殖和网络等问题等作了交流,并制定了帮扶计划。现将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是县最贫困的一类重点村全村辖14个村民组,共有527户2361人,少数民族1267人,劳动力1511人,文盲半文盲198人,初中文化229人,高中文化36人。全村总面积20.548平方公里,草地资源丰厚,现有连片草场20xx余亩,耕地面积1540亩,人均耕地0.65亩,农民增渠道窄,主要靠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人均占有粮332公斤,人均收入20xx元。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三盼: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盼把村小学建设好。其它还提出许多具体问题。据我们考察,限制该村经济发展的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总体可归结为:
1、村子较大,居住分散,基础差距大,管理比较困难。村村落不整,特色产业不一,经济基础差距较大,水源贫乏,经济滞后,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村、组也无成型的发展经济规划。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农产品销售和经济发展。各村组之间的道路均土基路,特别是几条重要的生产道路雨天无法通行,影响农产品外运;现有机井水量小,干旱时浇地难,尤其是许多田亩缺乏灌溉条件。
3、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高效农业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半个城组群众有务菜经验,水利条件好,适合发展温室大棚,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
5、一些农村基本政策未落实,主要是机动地超标和承包不公平,不少农民心理不平衡。此外一些组家族势力较重,存在以势承包土地、承包机井和抬高水价问题,农户意见强烈。
6、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此外,不少农民反映国家实行减税和粮食补贴,但化肥、农药、电费等都不断涨价,尚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三、开展扶贫的指导思想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村的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们认为应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本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今明两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四、具体实施措施
1.生产建设是前提。提高村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解决其农田生产,养殖等产业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将生产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从而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目前进行的工作有:协调烟草部门、农业部门、草地中心及苗山乌鸡养殖场等给予生产者技术培训支持;已购买39头仔猪(27300元,其中14300元是本局职工捐款)给村的一个组,建立了以一户为单位的母猪繁殖基地,并请畜牧局的专家为当地贫困户讲解的有关养猪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一批积极倡导者,代表有如下几人:贺朝琴(扶贫措施:建议帮扶单位协调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其发展;协调贷款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渠道)。杨应锡(协调烟草部门帮助其产量提高,同时改进烤烟栽培技术,提高烟叶品质;协调贷款,状大种植规模,帮助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来源)。特困户名单:贺朝相(由帮扶单位争取畜牧、扶贫、草地中心等单位,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协调解决羊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难等问题,扶持发展养殖业)。唐平(拟发展烤烟20亩,协调贷款,帮助其发展种植业)。这些措施在资金上对村民的生产建设上肯定有所帮助,但是这些都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帮助村民提高生产,还得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观念问题。要引导人们热爱养殖业,搞养殖业。可以发展一部分人先去搞养殖业,努力贯彻领头雁工程计划,要通过抓产业帮扶、抓结对帮扶、抓培训帮扶,带领大家努力发展生产,利用本村的天然优势发展养殖,认认真真学习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其次要加大对生产技术培训的投入。培训那些热爱养殖的人,教授一系列专业知识,并通过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搞好养殖业和种植业。
2.农村扶贫政策制定是导向
此外,要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年内组织农民开展一两次农村政策、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培训教育,启发内在活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组织人大机关干部不定期下村帮扶调研,向农民传信息,与农民勤交流,提高帮扶效果。
3.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关于这方面工作,我们也有所进展。首先针对头箐组、新寨组两个苗族寨子60多户严重缺水影响生产生活问题,将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资金分批逐年建设小水窖解决。二是与当地烟草部门协调部分资金解决烤房问题道路问题,协调一事一议资金解决部分资金解决道路问题。(道路名称:王家寨至新寨,全长8公里)
但目前的现状还是基础设施相当不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除上述已经开始之外,还有好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地方。山区的交通和水源是解决基础,鉴于村的现状,之后的建设重心仍然应该以生产和生活。努力发展灌溉技术,增加投入养殖技术所需的设备;对农村市场的投入也应尽快提到日程,对进行村组巷道要进行整修,建设文明乡村。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对村组巷道进行集中整修,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文明化程度。
4.教育科技是前途。重视教育是贫困地区崛起的关键所在。我们当前已进行的工作有:学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计划及私人新办学前班缺乏资金问题,将协调上级资金给予适当补助解决。已协调50000元资金解决当地一所小学(村小学)操场重建工作。
此外我们还提出一些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首先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并举的力度。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其次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应该尽可能的对贫困地区投资建设,这些投资不能以金钱的多少衡量,而是要落实到实处,不是直接拨款,而是购买书本,课桌,设备,建造教学楼,操场,图书馆,食堂,宿舍等一些列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实际措施。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就目前的捆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通盘规划,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扶贫调查报告篇5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截至20_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_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_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_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_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_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_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_“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_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扶贫调查报告篇6
大学生扶贫调查报告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扶贫调查报告篇7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北与贵州接壤,西与云南毗邻,东与南宁相连,南与越南交界,全市辖12个县(区)13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95.4%,总人口400多万人,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百色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之一,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506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问题涉及广、程度深、人数多,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目前仍有贫困人口102.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5.5%,占全区贫困人口的16.3%。贫困人口中:居住在石漠化大石山区的,约占65%;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约占10%;交通不便、边远山区的,约占15%;边境一线的,约占10%。在全市3223所各级各类学校(含区直及高校)约80.7万在校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在校生就有14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3%,比重相当大,教育扶贫成为百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百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百色市委、市xx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以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提升资助保障水平、提高资助覆盖面为重点,以探索创办职业教育扶贫班为突破口,以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基础,全面推进教育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 “十二五”期间百色市教育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百色市教育扶贫取得的成效
(一)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落实好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依据相关政策,百色市及所辖12个县(区)均设有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和经费、办公场地、必要的工作条件等得到有效落实,初步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贫困学生资助项目包括: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免学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大学贫困新生上大学路费补助、高校本专科生助学金、高等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助学贷款代偿等,资助所需资金绝大部分由中央和自治区下达,市、县(区)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此外,百色市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于20xx年成立百色市教育基金会,募集善款物资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全面有效落实。20xx-20xx年,百色市共筹集中央、自治区、市、县(区)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7.1亿元,受益学生约208.3万人次。此外,20xx-20xx年共筹集社会资金2096.15万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和资助贫困学生,其中资助贫困学生超过1万人次;截至20xx年8月,全市已有8.2万多人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20xx年各项教育资助项目正在按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三)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成效显著。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百色市职业教育“9+3”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十二五”以来,百色市着眼教育精准扶贫,突出抓好贫困县贫困户的重点扶持,重点办好一系列职业教育扶贫实验班、特色班,面向大石山区、边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招生,免费接收职业教育的学生,并推荐就业。创办了“506职业教育扶贫班”、“百川励志班”、“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广西扶贫男儿自强班”、“隆林助学励志班”、“成美巾帼励志班”、“东盟民俗体育运动马术班”等十二种类型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扶贫助学班的学生每年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再享受每人每年2100元-5000元不等的生活费补助,保障接受全程免费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走出大山就业创业,努力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的。全市共有6050名学生通过百色市实施的职业教育扶贫班接受了职业教育。目前,部分学生已毕业并找到满意工作,或走向顶岗实习岗位。
(四)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20xx年以来,在中央、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百色市组织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等10多个大类的教育专项工程,涉及12个县(区)近所学校,中央和自治区下达教育项目工程资金达16.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2亿元,自治区资金4.8亿元,加上地方投入资金2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我市贫困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五)多方筹措资金举办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20xx-20xx年,全市约95万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短期培训,如创业培训、边民培训、库区移民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投入经费约1.6亿元。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创业激情。
二、百色市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强化管理,推动学生资助工作常态化。
1.建立贫困生档案。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县(区)中小学校困难家庭学生的状况,切实做到“应扶尽扶”,百色市统一要求对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要求学校收集贫困生信息档案,并明确规定,对所有享受补助的贫困学生都必须是从已经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的数据库中筛选评定,且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学生。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在校生共计140297人。
2.制定健全管理细则。根据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百色市相应制定了各项学生资助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资助资金发放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确保全市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
3.严格资助工作程序。一是做好政策宣传。利用“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各类学校对上级下达的资助名额、补助标准、办理程序、享受对象的条件以及相关要求,通过教职工会议、全校学生大会、班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都吃透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确保资助工作的“阳光”操作。二是组织好学生申请。由学生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附上由村民委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或其它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原因的证时材料。三是把关好拟资助对象的评定。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学校(或幼儿园)领导、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评审小组,按照资助条件对提出申请补助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四是做好公示。将初拟受助学生名单在校内宣传栏和学校大门外显眼处进行7天的张榜公示,同时拍照存档。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学校将公示结果情况书面上报教育部门资助管理中心备案。五是办好签领手续。助学金的发放登记表要求有学生和家长签字并捺手印,各栏目信息特别是学生姓名和金额不允许有涂改现象,一有涂改视为无效。经银行代发的助学金,学校要将银行代发清单收集存档、上报。六是做好材料归档。按要求收集学生资助的档案资料,确保学生资助档案资料完整、有效,同时归档科学规范。
4.加强督导检查工作。为了确保惠民政策不走样,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在各县(区)、学校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全市每年均组织两次以上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督查,确保资助资金花在点子处,用在刀刃上。
(二)创新职教扶贫新思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
“十二五”以来,根据百色的实际,在认真考察多年来劳务输出扶贫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促进贫困人口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为新视角,把教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通过促进每个贫困家庭一人接受职业教育稳定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形式,以开办各种“实验班”为载体,走发展职业教育解决贫困问题的新路子,使教育扶贫上升到精准扶贫的高度。
1.突出贫困县贫困户的重点扶持抓好各类培训。针对全市506个特困村开办扶贫实验班,举办了“506职业教育扶贫班”,与广东百川慈善基金会共同举办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百川励志班”,每年招收全市大石山区、边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1000名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并推荐就业。同时,针对贫困地区女童接受教育难的实际,在自治区扶贫办的支持下,开办了“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针对扶贫面窄、县(区)教育扶贫需求不同等因素,开办了“广西扶贫男儿自强班”,“隆林助学励志班”、“成美巾帼励志班”、“东盟民俗体育运动马术班”等十二种类型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
2.壮大职业教育扶贫办班办学规模。为扩大职业教育扶贫班规模,百色市立足市场需求,制定了《百色市职业教育扶贫助学计划总体方案》(百政办发〔20xx〕58号),从20xx年起,在已实施的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百川励志班”、“506职业教育扶贫班”等四种类型助学班的基础上,重点办好一批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扶贫班,使全市职业教育扶贫班达到16个类型,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为主要对象,每年计划实现招生约6000多人,三年内实现1.7万人稳定转移就业,带动6万人以上人口脱贫。20xx年,16个类型的扶贫班共招收贫困家庭学生3750人。
3.搞好招生管理提高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覆盖面。为了帮助初中毕业后希望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入学,近年来,全市组织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大篷车进校园”进行招生宣传,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地选择就读学校、选修专业,为将来顺利就业创造条件。由于宣传到位,20xx年全市共招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0352人,完成自治区下达8600人的目标任务的120.4%。百色卫校开学时出现新生爆满,无法再接收的现象;市财经学校招生也比去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凌云县职业学校全日制新生突破800人大关;靖西、德保、平果和隆林县职业学校的新生人数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一)学生资助保障能力需要加强。目前,在百色市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全市12个县(区)只有7个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100%享受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而另外5个属于国家集中连片开发的贫困县或自治区贫困县仅有65%左右的农村义务教育寄缩生享受补助,这给学校在寄宿生名额的分配时带来困难。营养改善计划还有3个县(区)未享受国家试点,9个试点县的实施范围仅为农村学校,而不是农村家庭,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村贫困家庭随迁子女因在城区学校就读而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这种只以学校性质来确定补助对象的做法显失公平,且不能发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作用。另外,在我市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贫困学生,但是,能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只有9个县的学生,每生每年享受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在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及市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只有20%。目前,这三个县及市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有15254人,已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有3050人,还有12204人未能享受国家助学金,未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占全市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50.2%。资助标准、资助范围还很有限。
(二)资助工作管理水平需要完善。一是学生资助宣传深度广度不够。部分学校对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学校没有设学生资助宣传栏,学生、家长对资助政策知晓率不高。二是学生资助组织机构不健全。个别县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太少,特别是有些学校没有成立学生资助办,没有安排固定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导致资助工作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学生资助评审过程不够规范、审核和回访受助学生的工作不到位、不按要求公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资助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有些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绝大部分都由教师兼任,平时由于教学工作忙,难以兼顾资助工作,加上缺乏财务知识,学生资助项目和营养餐管理不规范,账目不清晰,未能做到专项列支、分账核算。
(三)薄弱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学校债务较多。一是全市多数县(区)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教育信息化水平低、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简陋等问题。据初步统计,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及县(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公用廉租房及产权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需要资金累计约40亿元。另外,全市每年100所以上标准化学校建设、预置板和木瓦结构校舍改造重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及百色中心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也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由于百色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对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后续投入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步伐缓慢。二是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政策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尚需加强。在这种客观形势下,百色市中心城区多数高中学校为了加强建设,特别是为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只得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截止20xx年9月底,我市中心城区高中学校负债总额达1.4222亿(其中银行贷款9860万)。比如,百色学院附中20xx年上划百色学院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办学规模没有重新核定,造成上级有关部门只能按20xx年以前的办学规模下拨生均办公经费(710元/年.生),学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四)教育精准扶贫未能实现对农村贫困劳动力扶持的“全覆盖”。一是由于农村贫困面大而散,基层工作人力不足等一些原因,全市建档立卡确定的贫困户没有能够实现百分之百的精准;二是由于脱贫指标的原因,一些相似于同一贫困线上的家庭人口(含部分返贫人口)没有能够及时统计,造成不少“边缘贫困户”的客观存在;三是由于扶贫政策和财力投入的原因,造成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难度大。
(五)农村强壮中、青年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组织群众开展培训工作难度大,加上在家务农人员文化水平低,集中培训效果不尽理想。
(六)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的职业农民还没有取得一种以上的农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育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在百色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扶贫试验区。为更好地探索贫困革命老区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大百色市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成效,建议在百色市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扶贫试验区,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夯实职业教育扶贫工程的基础,重点支持兴建百色市级职业教育集中区,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优化专业设置。帮助建立良好的职业院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网络,充分发挥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的社会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加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继续实行免学费和生活补助费全覆盖政策,将助学金标准从现在的每年1500元提高到每年3000元或更高的幅度。建立国家教育扶贫实验区学生资助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实验区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要有效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培训经费,统一开展有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并优先就业。
(二)建议进一步扩大学生资助政策覆盖范围。为了帮助因家庭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普及,贫困学生的资助应重点放在义务教育阶段,整合各项资助资金,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将百色市的田阳县、田林县、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等5县(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比例也提高到100%,实现全覆盖。同时,改变以学校所在地为标准来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做法,将那些属于农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范围,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县级学校资助面为30-40%,市直学校资助面仅15-20%。大多数从县区到市直高中就读的贫困学生得不到资助,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将百色市普通高中学生的资助比例提高到40%以上。对贫困地区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全覆盖,并提高国家助学金标准。
(三)建议提高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xx年秋季学期实施以来,均是按每天每生补助3元(20xx年秋季学期起提高到4元),全年在校200天计的标准实施,由于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每餐4元,要让一名正在长身体的学生吃到一份营养搭配合理的营养餐,已经很困难。建议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天5元。
(四)请求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扶持力度。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对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缺额建筑面积165.8万平方米,需要资金23.2亿元;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规划涉及11所学校80多个单项工程,需要解决资金5.5亿元;规划110个乡镇各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12个县(区)至少建设一所示范性幼儿园,需要解决资金8.8亿元;计划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公用廉租房3000套约15万,解决近6000人的住宿困难,需要解决资金2亿元;计划建设产权型保障性住房1200套约8.5万,解决1200户住宿困难,需要解决资金0.5亿元。以上项目需要国家帮助解决资金共40亿元,鉴于我市财力困难,垦求国家、自治区给予项目资金的支持。另外,鉴于学校为加强学校建设,特别是为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只得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而形成的债务,请求国家、自治区给予支持,逐步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负担。
(五)建议出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细则。针对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过程存在一些误差和“边缘贫困”的客观实际,建议从自治区层面不断深化改革,出台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细则,以便规范地方操作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确保贫困地区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六)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额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建议中央和自治区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注“百色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富民工程,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七)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农民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岗位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扶贫调查报告篇8
前言:
扶贫开发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区发展缓慢,贫困现象仍很突出。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了解xx地区新形势下农村扶贫攻坚的结果,我校经济学院公共管理专业专程来到xx县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20xx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xx〕2号文件。《意见》指出,xx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xx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xx的主要任务。xx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xx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了解国发2号文件对xx地区的影响和成果,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快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校经济学院特地来到xx省xx县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社会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地点及方式
我们这次选择的调查对象是目前居住在xx县的比较贫困的群体,主要是农业人口且收入较少的xx居民。我们调查的地点主要是在xx县城的城郊结合处。调查的方式是采取问卷的形式,由我们将问卷发放给我们的受访者,由他们仔细阅读后填上答案,然后我们将问卷回收,分析,总结。这次我一共向我的访问对象发放了x份问卷,实回收x份,其中有效问卷x份。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
第一部分:个人及基本情况
在这次的调查中,受访者的性别结构接近1:1,其中有x个是汉族居民,x个是布依族居民,两个是苗族居民。在这x个访问对象中,只有两位是从外地刚刚迁到xx居住的,其余x位都是当地居民。这些受访者的年龄构成比例为:16岁一下有x位,占总人数的x%,16—44岁有x位,占总数的50%,45—60岁有x位,占总数的40%,60岁以上的有1位,占总数的5%。在这20位受访者中,有x位来自农村,占总数的x%,他们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业获得,也有一部分人靠经商来获取收益。所占比例如下:种植业x%,外出务工x%,子女或亲戚援助占x%,经商20%,养殖业15%。而且根据调查结果,这些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比较低,有x%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x元以下,x%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x—x元,有10%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x—x元,有5%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x—x元,有x%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x元以上。而导致这些家庭不富裕的主要原因就是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有x%的家庭这样认为),居住的自然条件很差(x%的家庭这样认为)子女上学负担严重(有x%的家庭这样认为),也有一部分家庭感觉赡养家里的老人负担重(x%的家庭)和一部分人感觉家里缺乏劳动力(占5%)
对于20xx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x%的人都表示不知道这个文件,而剩下的x%的居民则表示他们只是听说过,但是不了解文件的具体类容。
第二部分:个人对扶贫政策的整体评价
根据此次的调查结果,xx县的居民有60%以上的居民都认为当地政府对农村扶贫很重视,但只要35%的人对目前的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有一半的人从扶贫政策中享受到了实惠并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非常有信心。但是这些居民由于信息来源不广,对政府的信息动态不了解,只有25%的人参加过相关的扶贫项目,如退耕还林,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等。对于家中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居然所有的受访者都感到头疼,都抱怨金额太低,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令人欣慰的是,有90%的人表示,对于政府安排的各类扶贫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参加。
第三部分:个人对扶贫政策和相关服务的具体评价
国家现在x元的新扶贫标准线,本应该是一则重要的消息,但是在当地却只有x%的人知道。对于当地政府正在开展的扶贫项目,绝大多数的人也表示不清楚。在这些受访者中,他们的家庭所参加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我们欣喜地发现,在xx地区,超过一半的居民都认为我国目前的一些扶贫政策如:家电下乡,教育扶贫,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粮种补贴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等,是有效的,这些政策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分析和总结
通过此次的社会调查,我发现,xx县近年来采取的有力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xx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x万元,实施扶贫项目x个,完成整村推进村x个;新建和改造村级公路x公里,村寨道路硬化x万平方米,修建小水池x口,水利沟渠x公里;推广杂交玉米种植x亩、脱毒马铃薯种植x亩;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果林x亩,饲养育肥猪x多头,肉兔x多只土杂鸡x万多羽,养殖大鲵x多尾。
通过小水池、沟渠修建等水利项目的实施,解决了x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和x万人饮水难问题。通过公路建设、村寨道路硬化等交通项目的实施,解决了x个村x万人口的行路难问题,x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茶叶、蔬菜、经果林和畜牧水产养殖等项目的实施,以贫困村为主的茶叶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逐步形成,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通过扶贫攻坚,xx县贫困人口数量从20xx年的x万人下降到20xx年的x万人,减少贫困人口x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x%下降到x%,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x元增长到20xx年的x元,增长x%。
但是,在取得重大绩效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xx农村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太低,生活困难,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年均人收入都集中在1200元左右。
2,收入来源少,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业。
3,信息流通不畅,不了解政府信息,不了解相关国家政策,不知道政府的相关扶贫项目,使得国家扶贫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4,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5,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的缺失,难以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断你。
四,对于xx县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1,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
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2,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
3,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
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二)政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当地居民时刻了解政府相关政策的动态,积极参加当地政府开展的扶贫项目,早日脱贫致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