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方案大全

小学科学课教案8篇

教案应该灵活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习需求的变化,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互动和讨论,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科学课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科学课教案8篇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3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科学课教案篇8

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上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优质5篇

小学上科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小学科学教学教学工作计划模板6篇

小学科学教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5篇

读小学数学课标心得体会推荐6篇

读小学数学课标心得体会5篇

幼儿园教案科学教案8篇

小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8篇

蚕宝宝科学活动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087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