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方案大全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5篇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通过教案的准备,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8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086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