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认真准备好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地球自转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球自转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养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地球自转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结合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公转动画,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
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①讲清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②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设计两个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假设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阳光跟地面的关系(答案是到处都是垂直的,直射点有无数个。)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球形,故直射点只有一个。
假设2:如果地轴不倾斜,直射点和地面的关系(将永远在赤道上。)
但地轴倾斜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范围最北为23026’n,最南为23026’s,即南、北回归线上。
演示动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表11
5、本节内容小结
授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地球自转教案篇3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篇4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06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地球自转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
地球自转教案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在自然界的印证。
(二)德育渗透点
一切现象背后都有支配它的原因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和难点:地方时差的产生和计算。
2.疑点: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真会偏向吗?
3.解决办法:绘图理解和演示。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时差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2.地转偏向力原理和自然现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定一个红点,旋转地球仪,观察并说出一个人在地表随地球自转所发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产生时差;水平移动物体的偏向),逐一分析。
讨论: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活动:请学生画一张表达地球昼夜半球的图。(注意:黄赤交角的度数,黄道与太阳光线的平行关系,晨昏线垂直于太阳光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2.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3.地转偏向力:自然事例,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是旋转而下;台风是一个旋转的云团(录像或图片)。在地球上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固、液、气)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而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活动:把一滴红墨水滴在地球仪上,利用墨水滴的重力下落表示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观察地球仪静止时和自转时的墨水轨迹,从感性上认识地球自转偏向力。
实例:读图观察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砂岛不断与北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练习:用实线画出下列物体运动的真正方向(注意判断方向时人与物体运动方向同向)。
五、布置作业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作息时间?
答: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现象(绘图表示昼夜半球)
二、地方时和时差的'产生
一天中大阳最高点为此地地方时12点,经度每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从而产生各地时差。
地球自转教案篇7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绿色地球作文5篇
★ 地球的述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