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语文教案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篇1
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 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 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 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 债务压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 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的艰难:
a. 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 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 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 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 老板(愤怒,不平等)
2. 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 与家人之间的交??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 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 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又一变)
▲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 作业: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 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 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 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 精读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不过他却把脚抬得老高,格里高尔吃惊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后跟。(p95)
(一)读时体会:
1.跌跌撞撞往前冲
2.轻轻抛出飞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3.也不好好瞄准扔将出来不太用力轻轻触着滑
4.砸简直陷进难以置信的疼痛钉六神无主地瘫倒投出最后一瞥
5.用力拍开尖叫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精确传神)紧紧地搂住她格里高尔的视力已经衰退(昏厥)
a. 冷静、客观的叙述视角(需研究)
b. 作者把这段精彩的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制造悬念(因此他便在父亲面前奔走,
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小说中的悬念有时是惊叹号,有时又是问号,颇有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四. 作业:请解读p95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 格里高尔生命垂危(钉最后一瞥视力衰竭)
② 遭受父亲(以后还有全家)的虐待
③ 母亲身穿内衣只为了在失去知觉时好让她呼吸舒畅些,妹妹已解开母亲的
衣服,奔跑时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紧紧搂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无泪,欲哭反笑。)
第四课时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差异(对待工作的认识、对待债务的态度上的对比);
2. 父与子之间作为人与虫的对比(禀性上的差异,微弱的生命力与大靴子跟底对比);
3.母女之间在照顾格里高尔表现上懦弱与勇敢(少不更事)的对比:母亲也兴冲冲叫喊着过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门口却闷声不响了。(前后对比)
4.父亲的变化:
a.他的嘘嘘声,格里高尔有不是父亲的感觉;
b.父亲肖像、习惯、神态上的前后对比(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可是现在他身板挺得相当直,穿一身绷得紧紧的金纽扣的蓝制服,平时乱蓬蓬的白发梳成了整整齐齐、油光闪亮的分头。
c.回忆里在一年难得的几个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里,他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旧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拐杖艰难地向前移动步子。悬念:格里高尔和母亲为什么走得很慢?(为了照顾他这个老父)
5.格里高尔本人的前后对比: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一阵轻微的震荡贯穿全身(正常工作时紧张忙碌与此时放松的神经状态想比较;性格由自尊要强变为自轻自贱;待遇上,门由关变为打开)
6.全家人的变化(经济生活上失去格里高尔,自食其力;过去时常回忆起家庭里的闲谈温馨与温情脉脉,眼下大难降临时家人的沉默气氛)
▲ 小结:差异构成冲突(戏剧性)。
▲ 讨论解决两个悬念:
1.吃了一个多月苦头的重创的纪念品弹片(苹果)为什么没有人(敢)取走它?
2. p98底部父亲睡醒又睡时的描写,富有戏剧性特色。为什么母亲和妹妹则神色疲倦地相视一笑?
(眼下家里相安无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安慰,为亲人之间暂时没有敌意而庆幸,希望肇事的父亲昏睡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 交流读后感
1.作品内蕴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比照残疾人);
2.妹妹的观点(如果人们已经不得不在干着这么繁重的工作,那么人们就不能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们照料它,容忍它,仁至义尽了。)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
3. 作品细节翔实、逼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艺术真实。
▲ 作业:小说还可以你成什么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
第五课时
▲ 引导体会以下语句:
1.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多么荒.唐)
2.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按:这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人和这样的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愿跑掉)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说辞,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世态。
3.妹妹尖叫,甚至离开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私的,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像是保护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讽的眼光)
4.格里高尔引人注目的转身,很艰难的转身动作用脑袋来帮忙。母亲伸出并并拢周围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尽折磨)
5.脖子变僵硬,瞥,细腿顿时都发软妹妹灵巧敏捷
6.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如何理解空洞?)
▲ 品味语义:
1.老妈子来时纯粹由于力气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门,整幢寓所里她一来别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稳觉(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尔发痒不起作用时,她火了,便使劲捅了捅格里高尔的身体,吹了一声口哨,没有多耽误时间,扯着大嗓门朝黑暗中嚷嚷(语言具有调侃意味,嘲讽戏谑口吻)
3.夫妇俩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叙述语言高度理智)
4.太太挂出一丝忧郁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头,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先生身穿号衣,挽着妻女,哭肿了眼睛,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胳臂上(作家的文笔像万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间的一切)
▲ 提请思考:
1.老妈子作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饰,在主人面前晃莱晃去,更可想见萨姆沙先生的厌恶心情。
2.老妈子笑眯眯地简直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似乎有点夸张。
3.老妈子煞有介事急欲说完她料理的后事,可是家人反应如何?母女俩向她们的信埋下头去。淡淡一笔,勾画出她们对亲子亲兄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后事。先生发现老妈子就要开始详细描叙一切,便伸出一只手果断地阻止她。(同样是冷酷,不关心儿子!)
4.通过老妈子想讲而主人不想的对比(老妈子的生气),体现多么高妙的虚构处理。
5.p100因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他们刚获得的宁静:良心上过不去。
6.好几个月没这样做了这辆电车里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温暖的阳光令他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谈着未来的前景因为格里高尔,使他们丧失了温暖和未来。
7.三份差使是什么?(父银行杂役;母时装店内衣缝纫工;妹零售商店售货员)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笔与照应交代,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吗?(结尾父母妹的新生活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新生活)
▲ 研究结尾:
1.格里高尔死了。父、母、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该如此?富含哲理性。
2.结尾处有什么寓意?(生活,是铁定的规律。)
3.关于主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形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 作业:
1.用框形图切分短语:他受到自责和忧愁的压抑看有没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决悬念:老妈子到底是怎样处理掉那玩意儿的?
▲结束语:我要高声地问:格里高尔!你在哪里?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学习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探究其现实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 2课时。
01
导读:积累常识
1. 齐背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2.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 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政治专著。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指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全书有《原君》、《原臣》、《原法》、 《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等论文21篇。
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02
自读:夯实基??
1.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主要意思,把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
2. 自读检测。
⑴重要字词
仲:排行第二。
逐利:追逐名利。
经营:筹划办理。
博:取得。
惨然:惨痛的样子。
屠毒:杀害;毒害。
敲剥:敲诈剥削。
花息:利息。
向使:假如。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
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
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
⑵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雠,同“仇”。
⑶词类活用
①离散天下之子女 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②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③名之为独夫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千万,数词作动词,超过千万倍。
⑷古今异义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
②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
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
③尧、舜是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司。
⑸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许由、务光是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是故武王圣人也。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②状语后置句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③ 宾语前置句
是以其未得之也。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03
研读:探究观点
1.指名朗读第一段,探究问题:第一自然段涉及哪些历史人物,他们有哪些行为?原因何在?
人物有:许由、务光、尧、舜、禹;许由、务光经过思量而不愿就君位;唐尧、虞舜就了君位而又放弃了;夏禹起初不肯就君位可却推辞不掉,不得已而为之。
原因是:君位就是不把个人利益当做利益,却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祸患当做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为此,他们要付出千万倍的辛苦劳累,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样地贪图安逸。
2.齐读第二段,探究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惭——安——荣
权出于我——利归于己——传之子孙(天下——莫大的产业!)
3.指名朗读第三段,探究问题:“君为主,天下为客”的有什么危害?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危害:①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②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目的:为子孙创业;取产业花息。
原因:视天下为产业。
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齐读第四段,探究问题:古今人民对待国君态度怎样?对待暴君有哪两种态度?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为了天下人)
今:怨恶其君,视之如仇,名之独夫。(为一己之私)
小儒: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妄传伯夷叔齐之事。
圣人:武王(伐纣)圣人; 孟子(肯定伐纣)之言,圣言。
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认为臣伐君“不仁”,商灭后,两人“耻食周粟”。小儒称赞两人,是不明“为君之职分”,认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国君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民贼”。伯夷、叔齐的行为是为虎作伥。
5.清理全文思路:
①古代人君兴利释害,遵循为君职分。
②③后代人君背道而驰,违背为君职分。
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对比)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恶由君而生。
君主以天下为产业所带来的灾难。
④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古今人爱、恨君)(对比)
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文章在阐明君主产生的原因和应有的作用后,指出“后之为人君”对待君位的观点态度与古人截然相反;他们以天下的权和利“尽归于己”,他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他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接着进一步指出,由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必然是残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产业”,并“视为当然”。进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7.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艺术。
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说理是本文在论证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具体而言,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古之君主为天下兴利与今之君主为自己谋利构成对比。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今天的君主则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两相对比,充分地说明今之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背离了君主产生的本义。
主与客的对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反差时,作者也引入了对比。指出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后者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正是这种主客关系的颠倒,从而使得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反而成为“天下之大害”。
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后的对比。“未得天下”时,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既得天下”后,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成了君主个人的产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
百姓对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段还对百姓对待君主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指出”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从而充分说明君主有怎样的作为,百姓就会有怎样的态度。
本文就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反复地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说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04
拓读,提升能力
1. 请你谈谈《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贵之处。
⑴他对君主职责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提出与历史上已有的观点很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兴利、释害”。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就是今天来看也不无意义。今天所提倡的“公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与之相近的地方;只不过 今天的“公仆”是对党而言,作者在此是对封建君主而言。
⑵他对君主专制的危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总结说: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对百姓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等,其批判不可谓不深刻。对生活在封建统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观点不可谓不大胆,其探索与启蒙的精神不可谓不可贵。
⑶文中所体现的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宝贵的一笔。作者痛斥封建帝王专制罪恶中,痛切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强烈的反问中表达了 作者对设置君王的质疑与否定。
纵观全文,作者这种敢于批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闪现,也有勇敢与无畏精神的流淌,这些一起构成了本文可贵的地方。
2. 经典语录积累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篇3
?作者介绍】
一、多灾多难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自幼慧颖,博通经史。十岁时,父亲苏洵赴京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一日,程氏为苏轼讲授后汉书・范滂传。程氏讲授此篇,慨然叹息,当时苏轼问母:“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母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自幼即在母亲这种教育下淬励苦读。
十九岁时娶妻王弗,感情甚笃。21岁时出蜀,与弟随父亲赴京。翌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并对家人说,三十年后,世人将只知苏轼,不再记得有欧阳修。
进士及第不久,母亲程氏于四川病逝,苏轼兄弟随父亲归蜀服丧。还京后,嘉佑六年,出任凤翔府判官。十一月赴任,踏上浮沉不定的宦途。英宗治平二年,元配王氏去世,第二年,父亲亦于汴京病逝,轼与辙扶柩返蜀居丧。三年后,娶王氏堂妹为继室。神宗熙宁二年,方赴京还朝。
苏轼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其仕途之浮沉,与当时新旧党争息息相关。苏轼曾二次上书神宗,力陈新法之弊,但不为采纳。遂自请外任,调任杭州通判。元丰二年,王安石致仕后,章惇、吕惠卿等人恶意谗毁、流放旧派人士。此时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事,到任未满三个月,即发生“乌台诗案”。身系囹圄的苏轼,自觉难逃大难,于狱中写下寄子由诗(近乎绝命诗)。后适逢皇太后生病,神宗下旨减刑罪犯,于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道经金陵,前往拜访早已退隐的王安石。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殂,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苏轼被召还朝后,却与掌权者意见不尽相合,故屡请外任,先后知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元佑八年十月,哲宗亲政,新派重新掌权,兴起「元佑党祸」。苏轼首当其冲,贬知英州,途中又再传旨贬至惠州。
苏轼于惠州前后三年,常以陶潜与柳子厚之文自遣,称二人为「南迁二友」。 62岁那年,朝廷再度贬其至儋州(今之海南)。当时苏轼已绝生还之想。直至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过大庾岭曾作诗言:「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其畅快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在道途上,自题金山画像中自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归途中,卒于毗陵(今江苏常州),临终捎信与子由,要他为自己写墓志铭,享年65岁。
二、情深语真的超旷性情
苏轼一生历经多次磨难,而每经磨难,创作、人格与思想,均更进一层。
早年于父亲教授下,研读汉贾谊与唐陆贽之策议论辩之文,颇有纵横家味道;其主要思想,可谓儒释道并存一心,随外界际遇之变化,进而发展其人生哲学。而近五年的黄州谪居生涯,是苏轼一生最重要的转折期。由于谪宦身分,他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黄州山水成了诗人笔墨驰骋之对象。超然物外,自适适人的体悟,乃苦难中逐渐发展而成。承认悲哀并超越悲哀,是苏轼于一己生命历程以及文学创作中,发挥淋漓尽致的人生哲学。在磨难中淬励出通旷的人格及作品,亦拓深了宋诗原本凄婉的风格。
飘逸旷达之外,苏轼也有平实的一面。俗世的生活本就是最真实的,在刚到黄州之时,生活贫苦,收入却有限,于是把俸禄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勾取一份,取下后就赶快把叉子藏好。每天用剩的就存下来,积累后买酒待客。从这里一方面看到他真诚平实的生活态度;一方面看到此中的幽默与旷达──苏轼的飘逸超旷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虚矫或享乐无度的放纵。
苏轼还是一位深情之人,与弟辙手足之情笃厚,洵为千古美谈。而对元配的悼亡词,亦是千古名作。侍妾朝云,慧黠可人,东坡待之甚笃,苏轼曾教她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唱至末句,朝云感触万端,泣不成声;朝云病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唱此曲。
三、不朽的灵光
苏轼的政治论文如策略中各篇,广引史事,多设譬喻,滔滔不断,气势极盛,显然受孟子、战国策的影响。历史论文,如: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真正带有文学性的散文,是他的许多「记」和「随笔」。这些文章大都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构思奇特,笔机灵活,情趣盎然。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无论结构和手法,都无一雷同。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堪称双璧,既无汉赋的板重,也脱离六朝赋的骈俪,赋中把诗情、画意、哲理、史论浑为一体,简直是一首美妙的散文诗。
苏轼文的风格,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文集卷六六)。苏轼为后世留下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多阕、文四千二百余篇,开创新局,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被赏爱的作者。
※故宫:纪念苏轼九百年特展——
.npm.gov.sue-0701.htm
※附一:三苏比较表─??
※附二:咏东坡联─??
1.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琵,我欲唱大江东去;
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琼岛,更谁怜孤鹤南飞。(黄州苏东坡祠联)
2.五年间谪宦栖迟,试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哪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尚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公游戏文章。(张之洞黄州苏东坡祠联)
?课文深究】
一、文体辨析──赋
“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韵文体。它的名称起自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意思是敷陈其事,楚辞对赋影响深远,荀子赋篇是第一篇以赋命名的文章。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南朝梁钟嵘诗品也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可见赋的特色。由赋分化出来的用韵而较短简的文体有辞、颂、赞、箴、铭、诛、哀、祭。
通用体例:序arr;问答arr;乱。特色:问答成文,为辞赋之通体。
赋的流变:◎起源:导源于诗,兴于楚辞,盛于两汉。
◎发展
時代
名稱
特色
代表作家與作品
二、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谪居在困顿之中。这一场牢狱之灾,让东坡纵有豪情,也不得不在“多难畏人”的警惕下沉默。元丰四年与友人同游赤壁泛舟江上,面对高远景象,取记游的方式,以水月为主调,即景即心引动意兴,书写如梦如幻的感觉,表现具有哲理意味的旷放与妙悟。借水月变与不变的现象,反驳客对人生的悲调,将景色、心理、哲理在契合中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自由。
三、 本文韵脚
※本文全篇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又似骈赋和律赋,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又不为“赋”的体制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的佳篇。
四、相关补充
1.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语译】月儿出来多明亮啊,月下美人更漂亮啊!举止从容身姿轻柔啊,想得我心里好发愁啊!月儿出来多洁白啊,月下美人更妩媚啊!举止从容身姿娇美啊,想得我心里好烦闷啊!月儿出来四方照啊,月下美人更俊俏啊!举止从容身姿苗条啊,想得我心里好烦躁啊!
2.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3.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行之。”
4. 楚辞・九章・思美人・王逸注:“思念其君,不能自答。”
5.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6. 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语译】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事情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流行。就像白天黑夜在我们面前轮流交替一样,我们的智慧不能够窥见它们的开始。懂得此一道理,则一切变化都不能混乱胸中的纯和之气,也不能扰乱我们的心神。
7. 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语译】若从万物的个别差异性来看,就算是身上的肝胆也存在着如同楚越般的遥远距离;如果从相同之处观察,则它们的往复变化却是没有不同。既然如此,就不必去追求感官或心情该如何取舍才是正确,而是让自我游于冲和的自然境界。我们当透视事物的存在本质,而不要被其流变的表像所迷,甚至连断了腿都视如遗土,而不在意。
?参、延伸阅读】
一、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5,披蒙茸○6,踞虎豹○7,登虬龙○8,攀栖鹘之危巢○9,俯冯夷之幽宫○10。盖二客不能从焉,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1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12,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一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13,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5攀登险峻的山壁。
○6披,分开;蒙茸,丛生的杂草。
○7虎豹是指山上狰狞的怪石,踞虎豹即蹲坐在奇岩怪石上。
○8虬龙指盘曲之树木,登,攀也。攀上盘根虬枝的大树。
○9栖同栖,鹘,隼鸟,鹰类。危巢,高险的鸟巢。全句:攀上隼鸟的高巢。
○10冯夷,水神名,即河伯。全句是:俯视水神冯夷的水底深宫。
○11玄,黑色,缟,白色。上身衣服叫「衣」,下身衣服叫「裳」,鹤身白而尾黑,
有如人穿着白衣黑裳。
○12羽衣,鸟羽制成的衣服,传说是道家的服饰;蹁跹,即翩仙,飘然若仙。
○13寤,醒也。惊悟,一惊而醒。
※ 前、后赤壁赋比较
二、留侯论——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辞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翻译】
古代所谓的豪杰,一定有超过常人的气度节操。一般人在情绪上都有不能忍受的事,一个人受了侮辱,拔出了剑跳起来,冲向前和人决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大勇的人突然遇到变故,一点也不惊慌;无故凌辱他,也不发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很大、而且志向高远啊!
张良接受桥上老人的赠书,这件事很奇怪。但又怎么知道这不是秦朝某位隐居的高人贤士,故意出来试验张良呢。看这老人隐然表露的心意,都是圣贤互相警惕戒勉的道理;可是一般人不加省察,以为老人是神仙鬼怪这一类,这实在大错特错啊。况且老人的用意不是著重在赠书。
当韩国灭亡,秦朝正盛时,秦王用严刑峻罚对付天下企图反抗的人。普通人无罪而被杀身灭族的,多得无法计算。虽然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本领。对执法十分急峻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轻易去触犯,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时机。张良忍不住愤怒的情绪,凭一个百姓的力量,在一次狙击时逞能冒险。在当时,张良侥幸没死,但与死亡之间差不到容纳一根头发的空隙,真是危险到了极点。富贵家子弟,绝不轻易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命值得珍惜,不值得因盗贼来抢而拼命啊!张良凭着盖世的才华,不去拟定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谋略,却只采取像荆轲、聂政的刺杀计画,靠着侥幸才能不死,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啊!因此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深深地挫辱他。使他能够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老人说:「这孩子可以造就啊!」
楚庄王讨伐郑国,郑襄公袒露上身,牵羊去迎接;庄王说:「这个国君能谦卑待人,必能以诚信任用他的人民。」于是就放弃攻伐郑国而离去。句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臣属,三年来奋勉而不倦怠。有报仇的志向,却不能谦卑待人,这是普通人的刚强。那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却忧虑他度量不足,所以深深地挫折他少年刚强好胜的锐气,使他能忍受小忿恨来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俩并没有平素的旧交情,突然在郊野间相遇,就命令他做仆人奴妾的事,他却自然地做了,而毫不感到怪异。这种修养,当然就算是秦始皇的威势也不能使他惊恐,项籍的强横也不能使他动怒的原因啊!
我们观察汉高祖所以胜利,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不能忍耐的差别。项羽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也轻率地耗用了战力;高祖能忍耐,保留他全部精锐的实力,来等待项羽的衰疲,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韩信打败齐国想自立为齐王时,高祖很愤怒,从言语中和脸色上显露出来,由这件事看来,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要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呢?
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一定长得高大奇伟,可是见了图像,才知道他的状貌却像妇人女子,和他的志气并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能屈能伸,这就是造成子房杰出成就的原因吧!
三、苏东坡品评人、文
1. 陶 潜:质而实绮,臒而实腴。
2. 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论事似陆贽,诗赋似李白。
3. 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4. 元稹、白居易:元轻白俗。
5. 孟郊、贾 岛:郊寒岛瘦。
6. 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7. 钱公辅:带规矩而蹈绳墨,佩芝兰而服明月。
四、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1。
慨当以慷○2,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3。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4。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6。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7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8?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9。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10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 ○11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
○1去日,过去了的日子。苦多,犹言恨多。
○2这一句承接首句,意谓在感叹时光飞逝之余,应当慷慨高歌,无奈忧思重重,难以释怀。
○3杜康,相传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4衿,衣领。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绵长,形容忧虑不断。这两句是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的句子,表示对贤才的思念之深切。
○5但,只。君,指贤才。沉吟,低声吟咏。所吟咏的,即《诗经》中的《子衿》诗。
○6呦呦,鹿鸣的声音。苹,艾蒿,草名,初生时可食。
○7嘉宾,尊贵的客人。鼓,弹奏。瑟、笙,两种乐器名。以上两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鹿鸣》是欢宴宾客的诗篇,作者在这里表达自己期待贤者、招纳贤才的热诚。
○8掇,拾取。此句把贤者比作高空明月,可望不可即,喻人才难得。
○9陌、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越陌度阡”,指贤士远道而来。
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这是客气话。存,问候,慰问。
○10契阔,久别。旧恩,往日的情谊。此句意谓:在今日的宴会上,与久别的贤士们促膝谈心,使我想起了往日的情谊。
○11匝,周,圈。两句意思是还有大批贤士像南飞的乌鸦、绕树徘徊,还没有选定最后的归宿。
○12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相传古代周公因忙于接待天下贤士,有时连吃饭都要吃吃停停。
吐哺,把口中咀嚼的食物吐出来。 (《韩诗外传》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五、歌咏赤壁
(一)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赤壁怀古 唐.王周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三)咏赤壁 唐.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笔贝再现。(略)
2弊髡呒蚩觯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币淮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钡1段(4分钟)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钡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钡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钡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 反复诵读文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一、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
1、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案子的关键词是“冤案,文字狱”。
2、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他是一位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3、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中说: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4、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6、被贬黄州期间,他三赋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前赤壁赋》。
二、吟诵一种特别的文体
1、文体知识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2、播放课文朗诵视频,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见课件)。
3、诵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1)第一段:
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2)第二段:
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枻”“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第三段:
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4)第四段:
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4、指名朗诵课文。
5、齐读课文。
三、读懂一篇特别的文章
1、概括文章五节的主要意思: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
2、解读鉴赏课文。
(1)赏析方法:清理每一节的主要要点,理清层次关系,从文中找到原句,并对原句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翻译。
(2)第一节赏读。
齐读这一段。
问题: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3)第二节赏读。
指名朗读。
问题1: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问题2:本段的悲从何而来?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
问题3:为什么要写歌词?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写苏子胸襟。
(4)第三节赏读。
全班男生齐读。
问题1: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问题2:“客”的悲又从何而来?
明确:“客”的悲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突出自己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5)第四节赏读。
全班女同学齐读。
问题: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明确: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分别从文中找出原句,并翻译)
主要要点: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结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6)第五节赏读。
齐读本段。
问题1: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客喜而笑。
问题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7)全文小结。
3、文言知识过关检测(见具体内容课件)。
四、理解一种特别的情理
1、合作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arr;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arr;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arr;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2、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提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 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
提示: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正因为这样,第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
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5、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文赋的特点。
提示: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6、 延伸拓展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们在寂寞和悲哀中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更是如此,可以说,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重点、难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是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是难点。
●教学思考
1.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内容,教师可简介《红楼梦》开头1—5回的内容。
2.作者介绍最好简要些,切勿把学生引入对作者家世的考证中去。
3.讲授中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
4.如有条件,让学生看一次《红楼梦》影视剧中的有关部分,或阅读《红楼梦》全书。
●教学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可用ppt课件及有关《红楼梦》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二、导入
播放《枉凝眉》歌曲: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随林黛玉一起进贾府,去见见贾府的人物,去看看贾府繁盛,并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
三、铺垫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ppt)
(在自学预习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学生介绍,教师再作些补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五回的内容。(ppt)
介绍时,无需细述情节。只讲梗概,重要的是讲清楚与课文有关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贾敷
宁国公 贾演-贾代化 贾珍——贾蓉
贾敬 (秦可卿)
贾惜春贾赦 贾琏 巧姐
(邢夫人) (王熙凤)
贾迎春贾珠 贾兰
荣国公 贾源-贾代善 贾政 (李纨)
(贾母) (王夫人)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赵姨娘所生)
贾敏
(林如海) 林黛玉(注:画线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四、认字解词
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小说中的一些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字词举例:
(1)给字正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绾(wǎn)着 内帏(wéi)
盥(guàn)沐 两靥(yè) 忖(cǔn)度 宫绦(tāo) 嗔视(chēn)
(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杂役的人轻蔑的称呼。
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liǎ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纨绔:wán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贵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
(3)课后练习题三
态度──神态
便宜──方便
偏僻──偏激,不端正
像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例如:
不经之谈:不合常理。
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红楼梦》的“可怜”有时作“可爱”讲。)
惫懒人物:涎皮赖脸。
五、理清情节,把握结构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环境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有何作用?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
明确:外观,布局,陈设。
2.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3.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4.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squo;荣禧堂squo;,后有一行小字:squo;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squo;,又有squo;万几宸翰之宝squo;。”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5.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总结: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又是皇帝御笔书赐,室内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和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的豪门贵族。作品中的人物多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二、人物描写
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熟悉人物出场,了解详写、略写的区别,为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课文描写人物很成功,尤其是写人物的出场。作品中的人物是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见闻来描写的。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节和规矩,黛玉进贾府必定要去拜望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行文顺理成章。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的人物实写,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则群体介绍。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这样写,能够突出描写重点,且使笔法变化多姿。这其中,又与环境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采用哪种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分、性格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王熙风和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由于在贾府中的地位身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作者对他们的出场介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处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又不识字,却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又因为她极会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所以深受贾母宠爱。在贾府中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分,就凭这,她在府中欺上压下,为所欲为。为此,作者写王熙凤出场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又说又笑,“放诞无礼”。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分,才能表现出她泼辣的性格。而对贾宝玉,作者则采用了人物出场前从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出场后再正面描写,细致刻画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作了铺垫。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1.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课文从四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会见黛玉,回王夫人。
作者写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泼辣的性格。
贾母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squo;凤辣子squo;就是了”。作为贾府里的“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不多,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写包含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露面,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颜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课文写王熙凤回王夫人虽然是几笔带过,但表明王熙凤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进一步说明,由于王熙凤的善于机变逢迎和果断能干,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2.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
在宝玉出场以前,作品首先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和他在贾府的地位。贾府内外有许多人都对宝玉持贬斥的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的惟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他在贾府便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了。
然而,贾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却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
后人的二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3.林黛玉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自从母亲(贾敏)去世以后,林黛玉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过去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现在置身其中,“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比如
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
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这看来事小,但她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只刚念了《四书》”;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里降调,是因为前边听贾母说姊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她不能超越她们。
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反映。这是课文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至于课文中关于黛玉的外貌、神情、风韵的描写,则反映了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特点。
二、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红楼梦》部分章节,或者阅读《红楼梦》全书。 ●参考资料
一、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画线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关于人物的出场
从《红楼梦》庞大而复杂的艺术结构来看,它的前五回都可以称之为“楔子”,因为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应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高本改成“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从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回的情节是提供两条线索:一条向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扩展开去,介绍贾府的显赫社会地位,即通过表现四大家族的贾、王二府并力把贾雨村起复为金陵知府,以维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和权益,揭露他们为非作歹的罪恶;一条是向贾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绍这“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揭示封建贵族的膏粱锦绣种.种,为主人公们提供具体的生活环境,并借助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绘了荣国府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前者是虚写,一带而过,为第四回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后者则是实写。尽管这一回登场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贾宝玉以外,荣国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为人物出场的精彩描写,作者在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点突出了荣国府的三个主要人物:
第一个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宝塔尖儿,荣国府太夫人贾母。
第二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荣府管家王熙凤。
第三个是小说男主人公荣府继承人贾宝玉。
这三个人的出场描写,在作者的精心处理下,显示了绝不相同的艺术特色。
这一回的开头是写由于林黛玉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来投奔外祖母家,对于外祖母家的情况,在母亲生前已有所闻。加之她又细心敏感,一到贾府,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此,在贾府众人前来迎接远客之机,便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出了众人的出场。她首先看到的是,围绕着她外祖母的气派和礼仪。《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个“老祖宗”──太夫人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从日常生活来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戏,观花赏月,大筵小宴,有哪一个热闹场面,离得开这位老祖宗呢?荣宁二府上下男女几百口,有儿子、侄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媳妇一大群,还有数不清的男女奴仆,一呼百应,环绕在她周围。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贵族之家的无上威权的偶像。正是适应着贾母在荣府的地位,作者并无过分渲染,只是通过林黛玉的“感觉”,写了围绕她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而且仅仅吃饭的一个场面,就概括地描写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样的供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
这气势,这氛围,这礼仪,无一不在表现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又无一不在渲染这位“老太君”无上威严的地位,为此后围绕着她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奢侈荣华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地铺垫。
当然,从这一回情节发展需要来讲,这样写贾母,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描写荣国府的另外两个“主儿”──王熙凤和贾宝玉,因为这两个“主儿”都是她膝下承欢的宠孙。不过,贾母的这个出场描写,从艺术上讲,主要还是适应于情节发展的需要,并未突出地表现性格。而把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当作刻画性格的艺术手段,王熙凤的出场要算一个卓越的例证。对于她,作者采用的方法是,一开始就把光束集中在性格刻画上,而且是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的多面的性格特性: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squo;辣子squo;,你只叫他squo;凤辣子squo;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个出场之所以写得好,首先就在于作者精心的艺术安排。如上所说,王熙凤在贾府以至小说情节中既然如此重要,又要在一个场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的性格锋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场安置在贾母接见黛玉的场面上,因为那样不仅会由于贾母和黛玉骨肉相见的悲痛,腾不出场面来展开对她的刻画,也不能单独介绍她,而且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点示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也更难于充分描绘她的个性特征在出场行动上的表现。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黛玉对于贾府的家规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让她出场,就有了她单独活动的广阔天地。而这个众人都在的场面,也便于多面地表现她的性格,使读者看见她活跃在场面上不以为怪。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贾母这位“老祖宗”在这大家族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况今天还有远客到此,这大家礼仪是失不得的。而这“来者”,在这样的场面里,居然敢如此放肆,并且这“来者”一到,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玩笑来,可见其平日更无拘无束了。
有了这第一次出场的描写,以后再在日常生活中写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所谓承欢应候,随便说笑,随意阿谀,就使读者觉得很自然了。同时,也正是通过她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才能表现出她深得这位贾府老祖宗的宠爱,正是这种宠爱给了她特殊的地位。正像“甲戌本”脂批所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紧接着是具体地展开了对她的出场行动的描写。可以说,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王熙凤的每一个行动,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一个侧面。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就联系到“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瞬即又转悲为喜,赤裸裸地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仪威;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答复王夫人给黛玉选料子裁衣服的话是为了显示她的精明能干,早有准备,实际上也是在表现她的随机应变。如脂批所说:“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王熙凤的声势非凡的出场,虽然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反映出来的,却是何等深刻地、全面地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使她的出场描写,成了她整个性格的缩影。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即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而贾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置局势上,却是下了相当的功夫。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重点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在这第三回贾宝玉出场前,作者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作“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理睬他。此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这一切给林黛玉造成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印象。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宝玉“极确”的那两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这一切都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当宝玉正式出场,林黛玉“吃一大惊”,原来这却是一位“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外一个宝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这奇异的互相厮认,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宿债的神秘色彩,以掩护它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性格的写法,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从《红楼梦》第三回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这三个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笔下,他们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或交融着突出性格,或关联着情节发展,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
(李希凡《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是一切说部中鲜有的。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而曹雪芹的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凤是贾府之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凤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仅在这第一次的出场中,王熙凤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夫人、小姐、丫鬟、仆妇俱都屏声敛息的时候,当贾府中最高权威者──贾母正和远来的黛玉叙谈的时候,王熙凤就放诞无礼地扬声说笑而来。人未到,声先闻,只这一笔,就透露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凤是贾母膝前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只有王熙凤的诙谐,能给老祖宗解颐。贾母也最需要这个孙子媳妇的凑趣,所以,王熙凤才这样无所顾忌地登上舞台。
雪芹又不吝笔墨地描摹了贵族少妇王熙凤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风骚,春风满面,笑里藏刀。雪芹又借贾母的笑谑透露了熙凤的为人:泼辣刁狠。这还不够,又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在,不是给读者以抽象的意念,而是把活生生的王熙凤置于读者之前,使读者从鲜明的意象中,对人物做出判断。
且看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熙凤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声形现于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是对黛玉的一串问话,又一连的嘱咐,继而又是分派仆妇打扫房屋,一边分派,又一边亲手给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真是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中庶务大权独揽者的机敏与才干,就在这里已露出了峥嵘头角。安富尊荣的贾母,是贾府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权威,是贾府中的塔尖,王熙凤深知:要在这个大家庭中“挥霍指示,任其所为”,就必须首先占领这个塔尖。因此,熙凤才以全副精神,讨好贾母。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凤姐之得宠于贾母,正是王夫人深为希冀的;凤姐办事的圆熟干练,也正是王夫人极为得意的。王熙凤上有贾母的宠爱,内有王夫人的翼庇,居孀而恬淡的李纨和未出阁的迎春姐妹,又岂能与熙凤媲美,因此,王熙凤在贾府中才得以如此活跃出群,旁若无人。
雪芹写贾宝玉的出场又和熙凤全然不同:寓褒于贬,欲扬故抑。先借王夫人的伤心语评价宝玉:“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甚至以“蠢物”目之。及至相见,却是“看其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然而,生他养他的母亲,却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这正是雪芹运用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并非只为追求文笔的跌宕。
对于贾宝玉这个内在充满了矛盾,又和外在“正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在世俗眼中,必然呈屈光不正的显像。即使在父母的眼中,由于卫道者与叛逆者的矛盾,其道德观、是非观,决不能一致。
“摔玉”构成这一回中的高潮,“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的“与众各别”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也似的黛玉应该有“通灵宝玉”,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之叛逆性格呢?
至于林黛玉给读者的印象,除了在她进贾府的活动中表现出的才高思深、眼明心细、娴于辞令外,又从众人的眼里介绍了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至于宝玉所见的黛玉比熙凤所见更精细,由表及里,由概写到特写,而且突出点明了黛玉的“眉尖若蹙”,四个字预伏下黛玉的结局:长愁何能却病?怯弱安得永年!
(胡梅君《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
三、课文的结构与写法
以荣宁二府为代表的典型环境,是十分错综的,人事纷杂,头绪繁冗,究竟怎样写才能体现出环境的意义,并且便于读者把握,是值得仔细斟酌的问题。
?红楼梦》的作者安排了一个特定的情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贾雨村、冷子兴的村肆闲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荣宁二府的大致轮廓,……
经过冷子兴的演说,荣宁二府的轮廓已在读者心中有了影像,接下去即可全面描绘这个贵族大家庭。但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把笔锋一转,叙述贾府的外戚,详细地交代林黛玉、薛宝钗的家世、出身。这种交代是断不可少的。
黛玉生在破落的世家贵族,祖上虽然袭过列侯,但到五世林如海已不得不凭科第出身了,加上“支庶不盛,子孙有限”,门庭便有些荒凉冷落,现出衰败的模样。……从黛玉的家里,我们看到廉洁、纯朴,觉得黛玉的高洁同“祖风”有关系,而且幼年丧母,父亲“爱女如珍”,当作子养,也使她少受一些传统的封建教育,为后来的叛逆准备下一个条件……
同时,这种交代也显示了两位女主人公进入贾府的必然性──那里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黛玉进贾府是必然的。她年小多病,上无母亲教育,下无兄弟姐妹扶持,父亲林如海又不肯续室,她只好依傍外祖母。
曹雪芹叙贾府先写外戚完全是出于思想内容的要求。
当然也有技巧上的原因。如果先写贾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文章势必拮据呆板,毫无生气;惟如此从远及近、由小及大的写法,才显得有变化、有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金圣叹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红楼梦》纯是此一方法。写贾府先叙外戚,则为其中一例。
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运用的是平叙笔法,对黛玉本人及其父林如海只做概括介绍,更多的笔墨都用在黛玉的观感上,即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把冷子兴演说过的荣、宁二府加以具体的图画化。因此,“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一回,与其说是写林黛玉,不如说是通过林黛玉来写贾府。
(刘梦溪《〈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结构上的意义》)
文章有拉来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谓拉来推去之法,好比一个姑娘想捉一只蝴蝶作耍,走进花园却不见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见一只蝴蝶飞来,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但蝶儿却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地飞舞,就是不落在花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儿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飞而去。折腾好久才捉住,因为费尽了力气,便分外高兴,心满意足。为看宝黛二人的姻缘而展开此书,又何异于为捉蝴蝶走进花园?一直读至本回,何异于等待蝶儿飞来?(林黛玉)进了荣国府,想这次可要见到宝玉出场了,不料又从贾母说起,写了邢王二夫人、李纨、凤姐、迎春三姊妹,还有贾赦、贾政,宝玉仍不出场,这又何异于巴望蝶儿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地飞来飞去,就是不落在花上?忍性等到宝玉出场,急着要看宝黛相会,不料宝玉却转身而去,这与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儿高飞而去,又有何异?使读者急不可耐,然后再出场,才能使他们高兴非常,心花怒放。啊,作者的笔是神是鬼?为何如此细腻工巧?
(哈斯宝《〈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笔墨技巧》)
四、浓妆淡抹各相宜──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谈(张超)
肖像描写是文学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小说中最困难的一部分。”(马卡连柯语)《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绘形传神,富有创新意义。中学课本所选《林黛玉进贾府》一回,是众多主要人物亮相登场的重头戏。作者调动多种手段,进行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或工笔雕琢,或虚笔写意,浓妆淡抹,各具佳妙,给文学画廊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群芳谱”。
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可谓工笔,作者浓墨重彩,为大管家琏二奶奶画“行乐图”: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是透过黛玉之目,让王熙凤第一次与读者照面。对其服饰、姿容进行了静态写生式描绘,从头到脚,精细入微,直至“最后的钮扣”(易卜生语)。传统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肖像描写,是以“白描”擅长,不事渲染雕琢,用笔简练传神,是有别于西方文学的一大传统艺术特色。譬如《诗经》中对美女的描写“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言两语;《聊斋》中对美女的描写,甚至简练得只须一字──美。《红楼梦》继承这一传统,但又不囿于这一传统,更多的是创新。对王熙凤这等穷形尽相至谨至细的肖像描写,此之前实为罕见,无怪乎脂砚斋也慨叹道:“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可以说,这是曹雪芹的创举,是对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丰富和发展。何其芳说:“《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不同,具有一种近于油画的色彩。”鲁迅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我想这“打破”之中,也该含有对王熙凤肖像描写的赞叹吧!
此处作者不惜重墨,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决非泛笔闲文,而是寓意颇深。作者写贾氏姊妹,只简笔勾勒,而林黛玉这样的主角,却用了“虚笔”(当然,黛玉之虚笔与次要人物减笔,手法用意皆不同)。按说,像黛玉这样的萃曹公毕生心血凝铸而成的主角,本应不惜笔墨详写精绘,可果真那样,不仅与写凤姐的肖像(包括后文的宝玉)之手法雷同单调,也不会起到理想效果。写黛玉这样,“与众各别”的人物,须有与众不同的手法。作者抓住其最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情:“烟眉”,清、淡、秀;“合情目”,性灵之光;“愁、娇、泪”,暗示其悲剧命运,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使人顿生爱怜。全书都很少写其服饰,对黛玉的肖像是“虚多实少,绝去形摹”,此处更是“穿戴竟无一字提及”,这是为什么呢?想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又是出门在外,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以她自尊的性格,行动言语尚恐被人耻笑了去,其衣着肯定也不凡。但真要像写王熙凤那样,重彩详绘其服饰,势必喧宾夺主,减少人物寄人篱下的辛酸感,削弱其凄凉的悲剧色彩。因此,写黛玉衣饰不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当然,人们可以根据作者对其形象的塑造,想像着给黛玉着装,那须也是类似“翠竹临风的潇湘馆”的环境之于林黛玉,应是淡而不俗,清丽高雅,合其“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风流态度”,而决非王熙凤式的珠光宝气。再者,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还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有的是才,而绝少世俗的所谓“德”;她是一位“才女”,而非“淑女”。显其神而略其形,正是为免落俗臼,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浪漫富有魅力。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呢?在曹氏笔下,林黛玉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吗?另外,如此笔法写黛玉不仅是表现人物独具特色的美,也是情理的需要。因为此处的黛玉是宝玉眼中的黛玉,作为锦衣玉食的贵家公子,且“最喜在内帏厮混”,见惯了腻红肥绿,华衣艳饰,兼其与生俱来的“怪癖”,他怎会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与众各别”的“形容”所吸引呢?在宝玉眼里,她那“弱柳扶风”的身姿就显得脱俗飘逸,“风露清愁”的眉目就显得崇高深刻,通身的“灵淑之气”能使他的灵魂清爽、净化,难怪他要发出“女儿是水做成的骨肉”之类的奇论。此处的肖像描写,在表现黛玉性格的同时,不忘展示宝玉的性情。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黛玉的肖像实际上是分三次描写来完成的:一次通过众人之目,客观地介绍黛玉的不俗气质和病弱身体;二次借熙凤之目,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黛玉的自然美;而第三次是通过与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宝玉之目,方是最全面真切深刻的感受。还是脂砚斋见得透辟:“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脂砚斋不愧是曹雪芹的知音。
相反,作者独让王熙凤浓妆艳饰,遍体锦绣,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勿宁说是贬谪。清代言妇女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李渔语)。着极奢极丽之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过事修饰,过事刻画,是俗气,不是美丽。老舍先生说得好,“真正美丽的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王熙凤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吗?如此等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出见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显赫的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拥有华贵的服饰呢?应该说她的目的还是基本上达到了,就连并非少见多怪的侯门金贵黛玉,都对其衣饰惊诧不已,可见其辉煌华艳的程度,热烈的“色调”折射出凤姐志得意满的心态,又和处于鼎盛时期的贾府“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气氛相协调。真是“物带世情”。不过,王熙凤的文化修养太低了,虽然聪明能干,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调的熏陶,不谙高雅为何物,她除了衣食享受和权力之争外,并无多少精神生活可言,其风度气质,与出身书香、受过教育特别是经古典文学陶冶的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大相径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位的,显得俗不可耐。可见穿戴服饰与人格、志趣、情操、修养是密切相关的。曹雪芹深知这一点,他如此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正是欲借此揭示这一反派角色风骚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灵魂。
作者还一再着力描写王熙凤的眉形目态,此回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在后文王熙凤素服赚尤二姐入大观园时,又一次写到她的眉眼“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两次描写,同中见异。第二次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决非温柔敦厚之形象。我们翻开麻衣相法,便会发现,“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凤眉目写成这般形状,似乎在依循这种普遍流行的唯心主义哲理,借以揭示王熙凤这“胭脂虎”的性格为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初与王熙凤相见,就一眼看穿了这一点。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此二人的肖像,皆非由作者代为旁述,都是透过他人之目(宝玉或黛玉),由一个特定的视角完成的。这样用他人的感受写人的外貌,不仅富有感情色彩,而且有利于双方性格的表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笔墨经济,一举两得。写二人肖像,异中见同,手法巧妙。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困难”,是因为它必须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内涵,不是为外形而外形,须是为性格而外形。没有个性特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肖像,是不能起“钥匙”作用的。曹雪芹正是依据这一原则,挥动巨如大椽、细似金针的妙笔,写熙凤侧重于“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绘黛玉着眼于“与众各别”的“形容”。一实一虚,或浓或淡,巧施丹青,因人敷墨,描绘出个性鲜明的肖像。王朝闻先生说:“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写这一艺术手段,服从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可谓语切肯綮。
?红楼梦》博大精深,其艺术匠心,管窥蠡测不足道万一。由此二人的肖像描写之一斑,可窥见天才艺术家曹雪芹丹青妙手的高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