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方案大全

桥的教案模板5篇

大家都知道,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桥的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桥的教案模板5篇

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2.明白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3.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教学实际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

2.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们喜欢昆虫吗?你们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学生交流。)

3.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4.大家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

(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课题)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通过课前的搜集,你们知道了哪些关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见资料袋】

7.简介作者。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及行为而著名。自幼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穷尽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呢?想要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然后查字典或与同桌合作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生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

试验证实阻力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沿途超常尽管(jǐn)尽力(jìn)

陌生准确无误闷热(mēn)纳闷(mèn)

(2)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3.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三、归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等,组词朗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3.教师强调: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4.学生书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做做这个试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了解“过程”。

1.先默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试验的过程。

(第2~5自然段。)

2.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4.蜜蜂们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幻灯片出示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1)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

(2)看到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感三、归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等,组词朗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3.教师强调: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4.学生书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做做这个试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了解“过程”。

1.先默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试验的过程。

(第2~5自然段。)

2.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4.蜜蜂们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幻灯片出示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1)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

(2)看到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感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6)从蜜蜂回来时遇到的不同情况,你认为蜜蜂有着很强的辨认方向的能力吗?

(7)指导朗读: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想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1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2)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3)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无法解释的——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4)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四、再思导疑,感悟课文。

1.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并说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2.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1)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从课文中的“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用词准确,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3)看了法布尔的这个试验,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的人。)

(4)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

学完了课文,同学们一定尝到了探索发现的乐趣。其实,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奥秘在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探究而不怕困难的精神。

板书设计

桥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东西溶于水。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物品。

说一说:碗内的面糖、砂糖、方糖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丰富词汇:粉末状、颗粒状、固体状)

2、指导幼儿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糖中各取少许,分别放在三个小碗中,观察哪种糖化得快。

(2)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温水一个加开水,引导幼儿观察,哪个碗里的糖化得快。

(3)让幼儿就以上问题交流、得出结论: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在开水中溶化的比

温水快。懂得物体的溶解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请幼儿说一说其他可以用开水冲泡后引用的物品的特点(如果珍、泡腾片)

(2)组织幼儿用各种开水冲泡的饮品配制好喝的饮料,并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是什么样子的?

桥的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梦对孩子们来说富有一种神秘感,而且孩子们的梦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内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他们运用语言梦非常具有想象发展的空间,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幼儿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本次活动《老鼠的梦》是在创设梦的游戏情景下展开,活动中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调动幼儿的思维兴趣,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展开他们的思维空间。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活动中注意体现出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诙谐幽默,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2.能尝试创编诗歌。

活动准备:

1.一只花猫、诗歌里变成食物的花猫图片各一张。

2.音乐《小老鼠上灯台》【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律动引入课题。

律动《小老鼠上灯台》刚才大花猫可把小老鼠吓坏了,它躲进洞再也不敢出来了,猜猜它会干什么?(出示一只入睡的小老鼠)

师:小老鼠睡着了,睡的多么甜啊,一定是做了甜甜的梦,猜猜它会梦到什么呢?幼儿自由想象。

师:它的梦里出现了一只大花猫(出示花猫图片)……

二、完整欣赏、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变成食物的花猫)师:哎?小老鼠梦里的这只花猫和这一只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儿自由发挥)

2.引导幼儿依次发现小猫的脸变成了蛋糕,小猫的眼睛变成了葡萄,嘴巴变成了奶糖,尾巴变成了的香肠。

3.哇!整只小猫都变成了小老鼠最喜欢吃的东西了,这只小猫可真滑稽啊。

这只滑稽的小猫还可以变成一首好玩的诗歌,现在你来听。(配乐朗诵2遍)

诗歌:小老鼠的梦

小老鼠做了一个甜甜的梦,

梦见了世界上所有的猫都变了模样,

小猫的脸变成了香香的奶油蛋糕,

眼睛变成了紫色的葡萄,

嘴巴变成了甜甜的奶糖,

尾巴变成了美味的香肠,

自己变成了大王,神气的走在大街上。

师:小老鼠为什么希望小猫的脸、眼睛、嘴巴、尾巴变成它喜欢吃的东西呢?

小老鼠的梦里为什么小猫的脸会变成香香的奶油蛋糕?

出示图片引导头——蛋糕之间的联系(形状相似或颜色相似)

4.哦,原来小老鼠是这样想的呀!

5.和幼儿完整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小朋友也会做梦,在你的'梦里小猫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自由想象)

老师范画小朋友想象的猫,并用完整的话说出来。提醒幼儿用好听的词描述(甜甜的西瓜、脆脆的手指饼干等)

2、你们说的可真好,我们把它们编进我们的梦里吧!和幼儿共同朗诵画面上的诗歌。

四、延伸活动

那在你的梦里还想到了小猫的头、眼睛、嘴巴、尾巴变成了什么呢?把你编的诗歌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吧。

桥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场地一端间隔插上4面小红旗,距小红旗8—10米画一条起点线。

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一:

全体幼儿站成四路纵队,扮成4条蜈蚣,在起点处分别下蹲。后面幼儿两手抱紧前面幼儿的腰部,做好出发的活动准备。教师发出口令后,各组幼儿齐喊“??

二、一二……”。全组幼儿统一协调的走,注意左右脚的协调性。当最后一名幼儿到达终点时,拿起红旗全组即可站起。以最先拿到红旗的队为胜利。

(评析:《纲要》中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创设“蜈蚣竞走”游戏让幼儿在塑胶场地上练习,既能增加幼儿的兴趣,又能训练幼儿协调向前运动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合作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活动指导二:

根据人数按5-8人一组,分成4组,各组一路纵队,用绳子将左脚、右脚分别系在一起,后面的人双手扶前面人的肩,听信号各组同时由起点出发,最后一名幼儿先到达终站的组为优胜。

(评析:幼儿最不喜欢的是单调乏味的动作训练,如何增加动作的趣味性?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宽松、快乐的氛围,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儿主动尝试并积极完成动作要求。)

注意事项

1、在蹲走时不要踩前面小朋友的脚,不要跪在地上。

2、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关注幼儿合作情况,指导个别组幼儿游戏。

3、注意活动中的安全。

桥的教案篇5

科学活动:

?滚一滚》

活动目标:

感知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初步对物体的滚动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圆柱体罐子、小球等能滚动的物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积木、分类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汽车玩具轮子、圆柱体罐子、小球等的玩法

1、引导语:你选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外形特征。

3、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操作,感知这些东西是可以滚动的

二、交流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滚动现象

1、提问:请说说这些物体怎么玩?你发现了什么?

2、结合幼儿回答,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发现其共同处:都是圆形,会滚动

3、请幼儿演示,明确什么是滚动

三、幼儿再次探索,尝试让物体滚动起来

1、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引导语:这些物体真的能滚动起来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能滚动的物品放入分类筐,进行归类

四、找轮子,进一步感知圆形物体的滚动现象

1、提问:如果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或三角形的,会是怎么样?(故事llysc。cn)

2、引导幼儿操作:在平面上滚动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积木,比较哪个图形的积木滚得快。

3、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现在我们知道圆形物体比正方形、三角形物体滚动得快,所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班桥的教案优秀6篇

桥的幼儿教案优质7篇

桥的幼儿教案精选6篇

桥的绘本教案8篇

关于桥的语言教案优质8篇

中班关于桥的科学教案7篇

中班关于桥的科学教案优秀7篇

中班科学桥的教案反思6篇

桥的绘本教案优秀7篇

桥的绘本教案通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6006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