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智慧在读完后内心激荡,写进读后感是最好的整理方法,阅读完一本富有启迪意义的书后,我们应及时撰写读后感,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迟来的告别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1
阿图·葛文德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衰老和死亡。初拿到这本书,我没有马上读。面对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我内心是拒绝的,避之不及。而且,在二十岁的年纪,衰老和死亡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有一天无意中翻开读了一段话,就被深深地触动到,当即决定开始读这本书。
葛文德围绕衰老和死亡讨论了三个话题:养老、临终医疗和善终护理。从葛文德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罹患绝症的病人还是衰老脆弱的老人,好好活到生命的终点不是不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延长生命,他们还有其他优先考虑事项,譬如避免疼痛或不舒服,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偶尔能和家人外出,实现个人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有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正在发生。对于老人,可以有比疗养院更好的东西,譬如辅助生活。遭遇死亡,可以有紧急抢救之外的其他选项,譬如善终服务。患上绝症,医生、病人及其家属应该通过一系列谈话,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越早思考越好!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2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杀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杀案和艾琳自杀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3
最近对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我缓慢的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去理解了一下它的原名《being mortal》,“凡人”,我们啊都要去面对生老病死的“老”、“病”、“死“,但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好去面对。阿图医生讲的是关于衰老和死亡的很多故事,角度却不是从面对自己的衰老出发的,是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父母的衰老的。
首先是“老”,人慢慢的老去,最开始还可以自己生活,独立自主地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慢慢的开始不那么灵活需要两个人相互扶持才能勉强独立生活;再然后反应变得有点迟钝,容易被骗,需要子女帮忙来做决定;后来变得容易摔倒,好起来变得很困难,需要和子女一起生活;最后失能失智,连子女都无法照料,需要疗养院。残酷的是,不论是我在写这段文字还是很多人在思考的时候,都是希望他们能够活着,”安全“第一,剩下的都不重要,但是他们需要什么呢?我们没有想过,社会也不能提供这样的帮助。阿图医生提到很多人在做这样的尝试,希望提供一个地方,能够让老人即保持在家的快乐,也能够提供一些医学上的帮助,让老人依然能够享有自由、尊严、快乐。即便是在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一些疗养院,医生和护士限制你的一切行动,要安排作息,按时吃药,限制行动,只是活着。那我们必须要考虑,父母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该怎么做呢?同时想一下,现在自己的想法,孤身一人,觉得一个人多好,到老的时候真的是能够很好的生活吗?
其次是“病”,年老的时候,各种病症都找上门来,不论是慢性病还是癌症,或者只是摔了一跤进了医院,我们都没有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病是治不好的,即便有奇迹治好了,人的身体也不会恢复了,不论是放疗还是手术,都不能让你继续回到自由生活的状态了,同时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就是生病带来的必然的后果。我们不能说医生给的治疗方案欺骗了我们,给了我们虚假的希望,只是说现代医学还不能解决这些事情。我们需要自己反思,需要自己了解,那些对生命存活意义不大的手术要不要做,在知道手术可能带来反作用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我们或许需要聊一聊他们想要什么,想要怎么样活下去,能够为一场手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最后是“死”,我们总要学者去面对死亡的,不然只是在手术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延长生命,只为了呼一口气,最后死去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很多人权衡利弊或者被迫之下选择了一个服务叫”善终服务“,减少痛苦,轻松地死去。而我自己还没有能够真正的面对这一点,但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真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如何告别?很艰难,但踏出这一步,一定会放下很多事情。记得奇葩说有一集的主题是“该不该鼓励绝症患者活下去“,正反双方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但我去知乎看了看,更多的是普通人在讲故事,讲自己亲人离世时的痛苦与遗憾,告诉你他们面对的时候不知道才是更好的,让人揪心难受的同时也要想想其实自己也会面临同样的处境。
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或许也可以有坦然面对这一切阴晴圆缺的勇气,祝愿你我都能有这样的幸运拥有这份勇气。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4
在我过往的三十年中,历经过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爷爷的离开,那种亲人般离去私心裂肺的痛还长留心间。去年,我更遭受过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腹中,未满三个月就已经胎停的打击。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离去及其爱人的永别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于是我拾起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本身是一名医学工作者。在书中既有作为医者的专业角度,也有作者作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书更多的是对让我们很羡慕美国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无趣的讲述养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作者的父亲在罹难肿瘤的案例,我读到最后真的是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关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认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我想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了就要承认,但是在老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优雅从容的老去,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去放手。
关于死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会死去,再也见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呼吸的痛。我们总以为我们时间多到无聊,总以为有时间让我们任性一回……谁让那时候的自己年轻呢?现在的我,时间不在是“毕业遥遥无期”的`那种慵懒,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也终于意识到生命从开始就已经意味着结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尝试,多经历,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为我还有还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为留下太多遗憾。在书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死亡的勇气,虽然在死亡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
结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学教育工作,在中学阶段开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健康和生命的意义。类似c同学的惨剧将不会在学校发生。更重要的要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会让人消极和悲观,反而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该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气,更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宝宝和妈妈经历了第一次“别离”。断奶,宝宝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上学时我们的第三次“别离”,孩子的青春期,我们的第四次“别离”。爱情使我们第五次的“别离”。永别是我们最后一次“别离”。一次次别离,一次次成长。
皮像再漂亮也会衰老,不变的应该是有趣而深刻的灵魂。多看书,看好书,也是变美的修行。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5
作者是一个美国医生,印度后裔。写的三本书依次是《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大约能窥见一位医者的思考。这本主要讲的就是临终医疗和养老问题。
尽管医学进步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还有非常多的未解难题。过度医疗一方面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定位,总是尽一切努力延长生命;另一方面是患者对于医学问题的不了解,以致于怀着过多的不切时机的期望,过度治疗后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因为药物并发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书中把医患关系分为三类家长型、咨询型和解释型。家长型的医生懒于沟通而自行决定治疗方案;咨询型更像销售,摆出货品、全凭患者自行选择,似乎有些不负责任的意味。而解释型是作者所推崇的医患关系。
解释型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医者耐心而有技巧的沟通,从而发掘患者在生命的末端最为珍重的事务,有人希望活得更久哪怕经受治疗之苦,有人不想承担一点点手术的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有人更看重生活质量哪怕生命只剩下几周……了解了患者的需求后,医者在据此制定配套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中医者不像是技术人员,而更像是陪伴人员。书中作者提到的几位解释型医生,也的确是非常温暖的人。
那些不想在医院度过生命终点的患者,又如何应对年老体衰而造成的生活不便,是作者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养老。
除开子女护工的陪伴,很多老人是希望能够自主的控制日常生活的,更何况巨额的养老院花费和老人被虐待的报道是现实存在的。书里提到了非常伟大的两个人,一个创造性地设立了公寓模式的疗养院,让老人们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空间的同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生活和医疗的照料;另一位更是排除重重阻拦地在疗养院里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让老人们能够开心有希望地活着。刷完全书,我都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人能够有这样善意和创造力。
人是慢慢变老的,一个个的身体零件开始逐渐出现故障,起初尚能修修补补不以为意,但总有一天机器会突然罢工,衰老不可抵抗。但除了生命的长度外,生活的质量和尊严或许更为重要。
如何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作者提出的似乎是一套不错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借的书,该还了,准备买一本偶尔翻翻。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6
翻开《告别天堂》,看到的第一句话:“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看到真正美丽的来到。”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悲伤。书里面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的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当然这是作者笛安对他们的定义,我在看书前并没有先看这段话,所以感觉有点偏差,第一次看多人物的第一人称小说,看得有点晕乎乎的,因为要随时转换角色。
5个人,5个被人认为看得到未来的中学生,来自一个沙尘肆虐的内陆城市,这所中学是离开这个城市的便捷通道,在一个狭小得只有5个人的世界里,在高考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故事的全部。宋天扬以一种“偏执的爱”贯穿全文,江东半自卑、半被动的在“偏执的爱”的阴影下衍生出一种叫“自尊”的东西,这种“自尊”是在一个世俗眼中更加“卑微”的“校妓”身上体现出来的。文中提到的“校妓”是方可寒,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在学校靠跟男人上床来挣钱的女孩,一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一个最后得了血液病死去的人,是故事矛盾区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内容。
行文方面比较甩得开,每个小节的标题就是陈述人的名字,内功有点不够用的说,5个人的内心独白方式、语言特点没有区分开,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人说的。
方可寒的死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分水岭,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指标。
周雷的篇幅不多,就是一个救驾的,难为作者想出个这么一个人来捡剩儿了。原本以为主人公会死,结果没有,就想不通;的“天堂”到底是谁告别的?当然,我得检讨书名没想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看懂的表现。文中提到《霸王别姬》、《局外人》、《海子》的诗非常频繁,精选的一些句子和自己的有感而发显得特别到位,特别是“渡口边,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野花”,太绝了,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怀有情怀,赞一个。从这几个节选的书目中就能感觉到迪安还是很文艺地,而且文艺的生动,具体,真实,一点都不做作。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7
不可否认,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些正常的初始衰老迹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意识到,死亡,尤其是突然而决绝的死亡,或许没有那么令人恐惧而衰老却着实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如同良好电子系统的突然崩溃,仿佛铁丝锯断脚踝的电影桥段,衰老的随机性和逐渐性,会让成年人的世界日渐崩塌,直至黯淡消亡……
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出于对临终关怀这一课题的兴趣,以多年积累、游访及亲历的众多事例,著作此书,既有对医生从业人员定位的建议,也有对临终关怀领域发展的介绍与展望。有数据,有实例,有采访,是西方科学的理念。
但全书由从未离开过印度的祖父在印度传统家庭中养老始,由移民美国深造终身践行科学行医的父亲魂归印度恒河的仪式终,骨子里的东方思辨与哲学,又在告诫读者,无论是病患还是家属,最终选择权依然在你们手中,何时进,何时退?在战术上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克服生死攸关的大病症,在战略上适时退回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状态“藐视”衰老,甚至是死亡。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生的方式,至少应该为如何体面的死亡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自己最在意的生活底线,不做无谓的生存挣扎。整本书的读感犹如观看李安导演的电影,外在观感很西式,内在灵魂依然保有东方韵味。
彩蛋时间:这是一篇书评,也是送给自己不惑之年的礼物。较之六年前的那份生日礼物,字里行间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了解死亡与衰老,除了催生爱意,还会给予你面对的勇气。面对死亡,正视衰老,过好这一生。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8
?漫长的告别》诙谐俏皮的笔调,读来却是丝丝的沉重,缕缕的伤感。“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每一声再见,就是一次告别;每一次告别,就是离死亡更近一步……
缘起时,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抑或一杯螺丝起子,浑然不觉;
缘灭时,道一声“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年少时,甚是不喜离别的场面和愁绪,尤其害怕物是人非的感觉;
而今,珍惜每一次告别的机会。
三毛说,那些因缘分而来的东西,终有缘尽而别的时候。
认认真真的`告别,
告别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朋友,曾经的情感……
昨日难以重现,再见已是不同。告别之后,即使再聚,场景不同,心情不同,所思所感亦是不同。或许更好,或许更差。
其实,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面对的始终是同一个问题。
只是从前,选择逃避;如今,勇敢面对,并视之为成长。
年少时,“理想”往往是某某高大尚的职业,或者闪着光环的身份;
而今,“理想”可以只是一个习惯、一种状态,或一份情怀。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放下执念,感恩拥有。享受相聚,品味孤独。笑对生活,不负当下。
一回回,握手告别,转身离去,校正方向,踟蹰前行。。或许仍然没有具体的目标,或许无关乎他人,仅是相信,前方有我想要的自己……
尽管,“人生只是一场盛大的马戏表演”,
我仍然愿意认真演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