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本之间的桥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观点,写读后感时,思考书中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也很重要,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生活》读后感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生活》读后感篇1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读《生活》读后感篇2
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他们所著的本书证明了心理学知识是可以用于理解和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们在最后《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第18章节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概念: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在每一个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几乎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这一点有很多的例子可寻,比如春节期节南方雪灾,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加入救灾活动中……人们在灾难面前除了表现出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潜能外,也经常表现出利他主义——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报道过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学诗的事迹。为什么李学诗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别人呢?理论家们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义”,表示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这样的互惠期望赋予了利他主义生存的价值。当别人给你好处时,你会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状态,直到你回应了这些帮助,这种紧张才会消失。这种精神上的紧张是有助于个体生存的,因而人类学家发现利他主义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本能,有进化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个人传递其基因。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帮助别人。一提起帮助别人,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雷锋,一个好事能做一火车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树立为模范人物,那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如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雷锋精神会在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中迷失吗?通过学习《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我们显然明白,人类助人为乐的功能将会跟随基因传递下去,也就是说,你身边包括你,有可能都会做雷锋,不过不会做的如雷锋那般纯粹,这是因为时代的背景已经大不相同了。尽管如此,我们理解出的结论还是令人欣慰的。
读《生活》读后感篇3
感恩生活是一本经典好书,它能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人要有什么品质……
我觉得《脚比路长》、《煤气泄漏》、《出售小狗》等好多文章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脚比路长》我最喜欢,讲的内容是阿拉比国国王想迁移到美丽富饶的卡伦,就派三个王子和一个小王子前去探路。结果三个王子都退了回来,唯有小王子凭他顽强的毅力、不屈不饶的精神得知卡伦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遥远,只需18天时间就能到达。我们要学习小王子勇于探索的精神,只要心头时时刻刻燃烧着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地前行,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并不遥远。《出售小狗》说明了一个问题:生命没有差别,没有贵贱,即使是残缺的.生命,也有同样的尊严和价值。
在学校里,我不怎么会利用我的优势,我的优势就是上课发言比较精彩,但是我不会利用它,一般我都是坐在座位上听课,一言不发。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很辛苦,特别是妈妈,最近都在忙于评职称,一次考英语、三次考计算机,不过半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都通过了考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论文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我现在是小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利用好自己的一切优势,只有牢牢地把握住现在,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读《生活》读后感篇4
“生活就是没有人问我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也不会问自己生活是什么。最后,也没有人来问我,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
————题记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由韩寒于出版的的关于自己的散文集,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主要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谈作者自身感情、家庭、偶像。第一次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真实的韩寒,以及他对生活的具体理解。提醒还在这个年代里挣扎沉浮的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不作任何人的附庸,不做重复别人的“机器人”。
那么,你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认为,他理解的生活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人认为,他理解的生活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我认为,生活应该是无论你今天有多么的憎恨它,你第二天依旧满怀期待,不管你前一天有多么狼狈,第二天依然会微笑面对。生活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意,不妨换个角度去想,把自己当成一棵白杨树,磨折不了,也压迫不倒,困难没有办法多。天塌了还有个高的顶着呢,你怕什么?生活就是你可以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你绝不能在所谓的“民主”当中失去你自己。胡适先生年在北大演讲中曾说过"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生活永远都不只有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轻。“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甚至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开嘴,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书中这样的一段话,让我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你依然要一个完美的心情对待生活,还要去面对困难,去跨过一个你认为自己不能坎儿。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
读《生活》读后感篇5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读长城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