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作文大全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优秀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曾国藩传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7篇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1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才中;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的出身更加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但是,最后他通过不懈地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圣人的。

01 三十岁立志做圣人,从此以后都按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足足考了六年没有成功。从第七年考中秀才之后,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在当时,曾国藩可称的上年少有为。因此他不免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在与好友相处中,也常被别人评价为傲慢无礼。

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而另一位好友邵懿辰则说他“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

两人都是批评他傲慢,说他刚刚与人认识的时候,还显得很谦逊,但是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就不自觉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此曾国藩下定决心,要改正诸多毛病,在他三十岁那年,立下人生的目标,要做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曾国藩之后能有所成就最重要的一步。

心理学家费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

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会极深。

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人生一旦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曾国藩是湖南人,从老家出来的时候,他还仅仅是一个乡巴佬。可是他特别爱好交朋友。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

我们现在看他的日记,可以发现他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的,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

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访朋友几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他升为翰林院侍讲那次,因为朋友多,人缘好,所以大家都来祝贺,以至于他二十二日那一天,跑了五六十家去回拜。

而这么多的好友,在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的这条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在之前,曾国藩的诸多缺点,也正是他的这些朋友给指出,并且帮其改正。

所以朋友的多少与质量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在如今的社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必不可少。就拿最简单的写作这件事情,也需要一群人互帮互助才能走得更远。

这就好比,你如果想要一根竹子长得又直又长。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栽种在竹林里面。

因为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争雨露。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师友夹持”。

定下远大的目标,有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扶持,但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功。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写日记。

有些人对此可能不屑一顾。好多人会说,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日记,也没见我成功。

在这里的写日记,其实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反思。

曾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

所以,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并不是记录一天的流水账,而是把这一天当中,所发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认真反思当天的疏漏之处。

比如,曾国藩在立志要做圣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草烟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曾国藩读书之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他立志做圣人之后,他又开始戒烟,并且写到自己的日记里面。

“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在日记中,他立下誓言,绝不抽烟。坚持了一个月后,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也就是,戒烟一个月,他终于可以真正地向朋友家人宣告,他把烟戒掉了。

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自己戒烟成功这件事,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

其实,翻看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确定目标,并且每日自省。

比如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富兰克林,他便是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获得诸多的成功。

富兰克林的家境十分贫寒,而他也只上过两年学。

但这都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自己讲述了如何获得成功的方法。

那就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富兰克林曾经在纸上写下了十三种德行,并且每天都用自己的所做,去对标这十三种德行,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点和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然后每天写日记自省,多么相似!

由此可见,成功的人大多都有相似的经历。

在这里,分享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到的反思日记写法。

那就是,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而不仅是记录事件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并没有生下来就是圣人的。

曾国藩在青年时,多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甚至第六次参加科举的时候,阅卷老师还把他的卷子作为反面教材,张贴出来。

曾国藩可以说是资质十分平庸,同时还有诸多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他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及:第一,静不下心,生活不规律。第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第三,做人虚伪,喜欢奉承别人。第四,便是好色,喜欢去看美人。

而这些毛病,我们都可在他的日记,家书中看到。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于这些性格缺陷作斗争。

他通过立下做圣人的志向,每日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日记中骂自己,“直不是人”,“真禽兽也”。

而后,他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他的朋友传看,以此来检查,督导自己。

正是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曾国藩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成为了晚清最重要的中兴之臣。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亦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借鉴曾国藩的事迹,在新的一年里,对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启发!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2

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

盛德者;

去围着;

肯吃亏者;

直言者;

志趣广大者;

惠在当厄者;

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

谀人者;

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

愚人;

落井下石者;

德薄者;

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曾国藩》,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3

“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初听此话,觉得未免有点言过其辞。纵观中国历代名相文人数不胜数,后人为何却偏偏如此推崇曾国藩。毛泽东也评价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工作之余拜读了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通过作者详细描述曾国藩的一生事迹,让我对这个历史上毁誉参半,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感慨颇深。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统帅、近代“洋务派”的鼻祖、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在他的身上确实有很多优点和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以下是个人的一点感悟及见解,愿与各位看官共同探讨交流。

“勤奋好学,志向远大”。曾国藩自幼聪明且刻苦好学,既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具备深厚的文化积累;十年寒窗,博取功名的他从此官运亨通,荣居二品官员兵部侍郎之职且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他本可以像其它京官那样,做一些轻松讨好的事情,过着安闲的京官生活。但他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甘于无所作为彷徨一生,这个爱国青年,在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母亲病故之时,首先想到是怎样使国家安定,然后,进行有力措施使国家强大。他受于危难之中,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所谓“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一介书生却能有此爱国壮举,就足以令我敬重。

“敢作敢为,雷厉风行”。曾国藩任命帮办团练大臣创办团练之初,处处遭受湖南官场百官处处轻蔑刁难,但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励精图治,远走衡阳苦练水军。试想有多少官员,曾经壮志酬酬欲有所作为,但在多年宦海沉浮,早已热忱泯灭,惧怕被同僚抓一朝之错而放弃理想,无所作为之人大有其在。但曾国藩却并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信念,承受外界各种压力,在困境之中迎难而上,最终训练出一枝令天下人侧目的曾家军。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善用,审时度势”。曾国藩为了消灭太平天国运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曾国藩十分注意网罗和培植各类人才。他们往往以一介寒儒历兵戈而成悍将,最终,大都成为湘军的军政骨干,为曾国藩消灭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相比之下,洪秀全则显得十分可怜,几乎没有什么有作为的文化人进入他的帐下,在面对太平天国毁坏传统、摒弃孔学运动中,曾国藩能够审时度势,用捍卫名教、承继国学传统的旗帜,赢得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心。最终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一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使他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太平天国,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注重修养,坚韧勤勉”。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实践者,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染,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品格。曾国藩每次战败都遭人唾骂,他在家书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咬牙立志之诀。”,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坚韧的心理素质,使得曾国藩具备了百折不挠、强毅奋发的品格。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在官场风波中,面对各方猜疑与刁难,充分展示了他玲珑八面的“统筹、协调、配合”能力,在波云诡鹬的政坛上步步高升;另一方面,曾国藩又继承了程朱理学修身传统,养成了勤勉、谦谨的性格。曾国藩的一生正是遵照这些信条努力的,并达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居安思危、处变不惊的境界。他正是以这种品格赢得了世人的称誉,也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而倦理朝政、耽于奢糜、醉心宗教迷信的洪秀全,在个人修养上,不仅文化底蕴不足,品行炼砺也不够。要在个人品格上战胜曾国藩,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的努力也有差距。

“谨慎言行,激流勇退”。曾国藩处事一生谨慎,在阅读完全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年事是:其一、曾国藩指责部下王鑫在填写府第招牌时,将“钦命帮办团练大臣”中的“帮办”二字删除,如同模糊了与湖南巡抚的主从关系,将来会授人把柄,立即要求部下实事求是填写。但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往往在小事方面也是一丝不苟;其二、肃顺向皇上保举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不写信感谢肃顺,是因为想起历史上的权臣下场,可谓是洞察局势,老谋深算啊。“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在扫平太平军之后,部属劝说曾国藩发动兵变时,曾国藩为表明自己坚决效忠于大清的心境而写下的诗句。同时选择让战功赫赫的九弟国荃辞职,申请朝廷将自己的湘军进行裁军,以表忠心无二,曾国藩深明“飞鸟尽,良弓藏”古训,最终才得以功成名就。

在读完《曾国藩》整本书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信念,要相信自己、不能随波逐流,再有朋友的帮忙,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会能够成功。不可否认,纵观曾国藩一生,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当我们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他与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作为读书人,生在那个封建年代,必须要忠君,必须要报国。所以也正应了那句古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

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

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8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9

?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6

近代风云人物中,可以说曾国藩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的官场智慧、为人处世之道、用兵打仗之韬略,甚至相术,对自我的管理和修正,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多影响。

畅销书《人生效率》的作者,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很多方面都向他学习。

这篇文章,我们就对曾国藩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看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30岁上,曾国藩因为自己的火爆脾气,在官场上受挫。

经过思考,他发现是自己火爆的脾气影响了自己在官场的发展,于是他痛定思痛,准备通过改掉自己的脾气,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让自己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曾国藩有一个与许多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说干就干,敢于对自己下狠手,而且,一旦定下一个目标,就会一直坚持,直到真的达成。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致力于改善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每天晚上,把自己当天改进的成果,以及不足之处,都写在日记里。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就算在跟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他也停止放弃每晚写反思日记。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再次出仕的时候,境遇和前次大不相同。在官场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非常的顺遂,并且很受同僚的欢迎。

国学家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难得,其实是管理自己。”

而曾国藩在自我管理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也因此,他收获了事业的飞黄腾达,成为晚清时期,对当时的时局,影响巨大的一个人物。

二、善于带兵打仗此外,别看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是非常高明。

在翻阅遍中国历代那些兵书典籍之后,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古代那些兵书,有用的,能真正指导实践的,不多。

于是,在接到应对太平天国的任务后,他着手创办了湘军。

首先,在用人上,他就很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挑选士卒,只挑那些淳朴的“乡气”之人,甚至善于说话的,心思过于玲珑的,他都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完全不同于当时八旗的其它军队,没有其它军队的“痞气”。

其次,在打仗方面,曾国藩跟太平军较量了那么多年,只用一个战略“结硬寨,打呆仗”。

具体来说就是,就是要攻打一座城池,就像巨蟒缠人一样,把这座城团团围住,围着城一道一道挖壕沟,困死对方。直到城中的人被困到弹尽粮绝,这座城池就拿下了。

这个看起来十分笨拙的办法,在实际中却非常有用。曾国藩打过的大大小小的胜仗,几乎都是用这个办法拿下来的。

三、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率领自己一手创立的“湘军”剿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的功名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主动向朝廷上书,请辞了节制四省的大权,并果断解散了湘军。

这些本该是“功高震主”的隐患,全部被他自己一一消解掉。

所以说,曾国藩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位极人臣,但却仍能全身而退,结局还不错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就像学者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里评价的那样:“自古功臣,像他这样把握进退者不多。”

四、深通官场韬略除了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战场上决胜千里的韬略,曾国藩在官场上为人处世的功夫,可以说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一直在跟他明里暗里较量。甚至对曾国藩挖苦打击,以德报怨。

但是曾国藩,始终没有还击过。

自己的弟子李鸿章,也常常跟他耍心眼、逞心机,但曾国藩却因为爱惜他的才能,始终对他关怀爱护。以至于李鸿章后来感激涕零,终生都在感念老师的恩德。

正因为这样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也是众多。这些人,也是助他成就功业的一大因素。

关于官场学问,曾国藩当年曾送给朋友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十六个字,可以说道尽了曾国藩一生为官处世的精髓。

五、精通相术除此之外,曾国藩还精通相术,据说他手下的很多能臣干将,都是他通过看相选拔出来,然后加以培养的。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研究曾国藩相人之术的理论或者书籍,还在广泛流传。

比如“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邪正看眼鼻”、“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等相术名言,都出自曾国藩口中。

甚至他选拔人才,都要先看过对方面相才决定是否重用。

左宗棠、胡林翼、沈葆桢、丁日昌等晚清风云人物,都是他通过相术选拔出来的。

写在最后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做官、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都堪称“完人”。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如果能从他身上学到哪怕一点东西,也会令我们每个人受用无穷。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做成自己最想做的事。

可若是不能做好自我管理,不能不断提升自己,那么我们想要的东西,始终只能是空谈。

而若论自我管理,曾国藩“”内圣外王”的方式,可以说是把自我管理做到了极致。

也因此,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多学习,只学习他自我修正这一点,也足够我们安身立命的了。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7

为何资质愚笨的曾国藩,能够成为晚清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主导洋务运动,创立声名显赫的湘军?

第四讲: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道光十八年啊,也就是公元一八三八年,年轻的曾国藩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成了翰林院一名庶吉士,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庶吉士不过是就相当于在国家最高学府里头进修,所以官职也不高,尤其是工资也不高,只是一个很低级的京官。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京官了。

所以曾国藩就想把自己老爹接到京城来住几天也风光一下,他就就把自己爹接到北京来了,他爹当然愿意啦,儿子做京官了,我来去北京去看一看是不是。

但是住了没多久他爹就想回家,曾国藩看老爷子的意思很坚决,也没办法劝那就让他回家吧。然后他爹回湖南老家回家之后,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很普通,信里头绝大多数的内容呢,不过就是在爹和儿子唠嗑,但到最后他爹很不经意地给曾国藩提出了一个忠告,叫他要“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一看这三节,当时脸唰了一下就红了,立刻惭愧的是无地自容。这个三节,其实就是三戒。那也说明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是连他爹都看不下去的。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确实跟我们普通人没多大差别,身上也是一身的毛病。

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道光二十三年的二月的一天,曾国藩说到他一个好朋友叫汤鹏的家里头去吃饭。结果汤鹏家里头看到两个角色的歌妓,产生了色心。不仅跟汤藤说一些很过分的话,还对这两个歌姬说了一些轻浮的话。所以他父亲让他戒欲那不是空穴来风,后来曾国藩给自己列过一个三戒的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第二,第三个是他爹让他节劳节饮食,所谓何来啊?其实啊,这个和给他说他那个节欲是一回事,就是说曾国藩身上那种轻浮和浮夸的毛病。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某些,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身上的轻浮和浮华一点儿也没有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学大师。

这时候他拜了两个人为师,两位理学大师,一个叫唐鉴,一个叫倭仁。倭仁教给了曾国藩两个方法,一是记日记,这个习惯让他从此坚持了一生;二是慎独,人前人后要始终如一。但是也解决不了他对欲的控制,直到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所以,“最是静字工夫要紧”。而也正是这个静才压制了内心的怒火,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简单地说就是静坐。我们知道,不论是瑜伽,还是佛家、道家,都讲究静坐的工夫,但曾国藩在家训中也强调静坐的工夫,与这些不尽相同。

所以曾国藩强调恬静,这是一种心境,遇事冷静沉稳不计较生活中的小得小失,不大喜大悲,安静自在,看透世事,已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来看待万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党员学榜样7心得体会7篇

党员教师榜样7心得体会7篇

观看榜样7心得体会300字7篇

观看榜样的力量7心得体会7篇

7.1建党节个人心得体会7篇

榜样7教师心得体会最新7篇

观看?w榜样7心得体会7篇

观看榜样七7心得体会最新7篇

看榜样7学榜样7心得体会6篇

2024年榜样7心得体会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072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