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作文大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

写好心得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收获的,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一定要将自己的真实感悟记录其中,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1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紧跟时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跟着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一起解读义务教育新课标,不难发现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22%,绝对重中之重。在识字量、课外阅读量、古诗文背诵篇目等量化要求方面,新课标都没有增加,主要变化在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上等方面,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升。作为高年段的一线语文教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为之付出实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活动。

一、“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语文其实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义,阅读明白题意,才能谈解题。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稳固支撑起整座大厦。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积累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谈的经验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诸如此类,皆属于阅读经验的积累。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长达十几页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要求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阅读。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针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站在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起点,过去和未来接替承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行。面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一定可以“积硅步而至千里,汇细流始成江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2

通过这次讲座,我看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语文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更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板块,也是一个重难点。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次讲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新战士行军前的饯行宴,授予我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告诉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理解和运用,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针对新课标的一些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学习,钻研其与旧课标的异同,并着重关注基础型、发展型与拓展型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3

在《语文课程(2011年版)》中课程理念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而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理念增设到五个方面,而且角度全然不同: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两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现了一些新兴词汇,这就是《新课标》不同于以往课标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在学习《新课标》时最应该注意的地方。

我们来看第一个词语“语文学习任务群”

大家都知道,2011年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没有课程内容的,语文课程内容非常复杂,但是这一次在课程结构当中,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建构起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详细规定了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从学习主题、学习活动、评价要求等方面,分学段提出教与学的建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追求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协调和融通,进一步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经历丰富的学习过程,掌握常用的方法和策略,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促使语文教学走出基于知识点和能力点逐项训练的“题海战”,改变教师的条分缕析,大量讲解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语文教育范式的重大变革。

第二词语“课程内容整合”

?新课标》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以前,我们讲语文知识要一点一点的落实,语文要素要一点多一点的落实,但是,这一次课程标准的调整,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要素、语文课程的内容不是逐点的线性落实,而是要在任务,在情境当中,整合性的落实。

第三个词语“情境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已经强调:语文课程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时间,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第四个词语“课程评价”

?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

语文课程评价还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还包括过程性评价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还对学业桂平考试做出了要求,明确了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4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逻辑严谨,重点突出,通过新课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不是纸上谈兵。

二是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一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三是“整本书阅读”。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确提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学习目标中提到,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则是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也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三个学段都提到整本书阅读,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5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通过市教育学院组织的集体备课和学校教导处下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感觉收获最大,触动最深。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并用其指导我的教学实践,觉得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还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都觉得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其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为语文教师指明了具体的教学方向,规范了教师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这里,我主要想谈谈习作教学。

习作是就是将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想象到的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将学习到的、观察积累到的知识进行输出。对于这一点,《课标》要求:多读多写。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书籍,勤写作。阅读要进行阅读的指导,习作也要进行习作的指导。关于习作,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1、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对于学生初学习作非常重要。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才能为后面的写提供了抓手。老师在设计口语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说。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试着整理写一写。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去年秋游回校,学生进行写作。很多学生作文都像流水帐一样空泛,但细心的学生却能将当天的看到的、玩到的都写得很详细,感情也表达的非常真挚。星期天的日记,班上闵婧同学交来了一篇近600字的日记,一看日记才知道她也参加了9月18日的抗日游行。因为她很关注这一事件,就将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甚至还去查了资料,询问了爷爷。所以培养好学生的留心观察的习惯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曹文轩老师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曹老师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句句精到,不落窠臼。我认为这些不仅仅只是曹文轩老师生活经历的积淀,更离不开细致的想像。李吉林老师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去上语文课,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室内课上,李老师积极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写作非常重要。《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写作就规定: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这对于学生今后创造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可谓影响一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内容易懂却很博大,既明确了方向,也给老师们留有发挥个人才智的空间,值得我们用心地去体会、思索与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7

今天聆听了xx师范大学x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有些许收获。xxx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第一,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进行解读。为我们解析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理念。尤其侧重强调了核心素养,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思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与老课标对比最明显的变革是增加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相应的教学提示,给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过程当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进行了解析。语文任务群的特点更加注重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他们的关系是整体推进侧重发展相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整合型的。

第三,从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解析。xx教授先从学业质量的研制思路向我们阐明了2022版新课标的诞生。接着从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其目的就是为了关注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

第四,从增强指导性方面进行了解析。主要从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两大板块给我们解释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更重视。尤其是注重学习任务全评价的教、学、评一体化。

第五,从加强学段衔接这方面进行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虽然独立但内部之间有相互牵连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注意学段之间的衔接。

听完xx教授的这堂讲座,让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又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为我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8

前一个月复习文言文,进行到八年级的大篇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遇到一件小事。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拦住了我的去路,说自己在做课外资料时遇到了问题。我低头看题,是关于“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补课班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欧阳修明明是说“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偏要解释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们相信别一种说法,欧阳修原来写的不过是“泉清而酒洌”,是苏轼大笔一挥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么,苏轼为什么这样改,而我们既然接受这改动,认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释的时候,为什么又认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对的呢?

认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为正确,理由大概是泉没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吗?以科学思维的观点看,大概确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学思维的眼光,则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还能闹——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月也会冷——所谓“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阳也可听得声音——所谓“羲和敲日玻璃声”,声音也可有形而圆——所谓“呖呖莺歌溜的圆”。这就通感吧:感觉之间的混而相通,在一种感觉印象中交错着别一种感觉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感觉的世界里,它们其实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统摄于一个统一的、全体的人。因此,通感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经验,所以颜色有冷暖之分,声音也有明暗之别。

只是可能在文学中,通感的表现更精微、新奇、独特。只有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中,人的各种感觉才分裂为彼此隔绝、互不相关的领地。正是因为科学的“分而治之”的态度,破坏、瓦解了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把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分析为许多彼此隔绝、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觉,重新恢复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欧阳修所说的“酿泉人”,地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吗?怎么能说泉无香?“酿泉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无香?这是感觉的、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全体、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的思维方式。

?醉翁亭记》是抒情的文学,不是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读它,首先以感觉、感性的方法领悟它、感受它、喜爱它,而不应该仅仅以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说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语文路上走的时间并不长,拿不准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译中的“词序颠倒法”,如果真有,我浅白的以为语法的这种设置在这里是不适用的。事实上,如果真要从语法上为之解,能不能说“泉香而酒洌”也应该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问题。

教语文第八年,我才开始尝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这些错位的问题,可能确实比其他许多老师晚了许多也浅了许多,但我也确实略略想了如下问题:

1、语文课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的共识,视语文为一门尴尬的学科,是为了什么?

2、语文课,理应有人文教育乃至伦理教育的功能,但是这里的人文功能、伦理功能是不是都应该作最广泛意义的理解?我以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其着眼点在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受力,特别是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养成正确的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学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学趣味的普遍堕落?每年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中国人总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视我们。然而,回头检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思维的缺失,是不是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文学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许多语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歌名是不是正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某种程度来说,一直在延续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还是希望,自己作为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统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在语文课堂,这样的一刻已经毫无容身之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盼开学作文400字模板8篇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400字8篇

妈妈很爱唠叨作文最新8篇

写冬天下雪的作文8篇

写妈妈爱唠叨的作文优秀8篇

盼春节作文400字8篇

盼开学作文400字精选8篇

盼春节作文400字推荐8篇

做手工作文模板8篇

母亲作文200字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