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章网 >方案大全

数学0的教案优质6篇

一份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0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0的教案优质6篇

数学0的教案篇1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数学0的教案篇2

设计意图:

?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南》中都提出大班要以幼小衔接为基础,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导纲要》指出,5—6岁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喜欢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实际意义,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获得一些时间、空间概念;会进行比较、推理等智力活动。对各种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认识时钟是小学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已即将踏入小学的孩子更加显得重要。但是,现在的孩子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时有意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懂得要珍惜每一分钟。

2、感知时间的永不停顿,初步了解时间的宝贵。

3、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4、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重点:

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丢失的一分钟。

难点:

能理解一分钟很短,但是也很重要,要珍惜每一分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孩子对钟的认知度,增强孩子对时间感知和体验环境准备:

ppt投影仪,四张大桌子呈一字排放,上面摆放材料桌子前面留一空场地空场地材料准备:故事ppt一分钟体验材料(皮球6个,呼啦圈6个,小毛巾20条,毛豆一篮,泡沫砖20块,记号笔6支,画纸6张,数学练习纸6本,串珠子插塑积木一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故事——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交流时间的重要性观看ppt:金爷爷最近很苦恼,因为他家里没有钟。

重点提问:

1、没有钟,有什么苦恼呢?

2、辅助递进的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时间呢?(因为不知道时间了,他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了)小结:没有钟,金爷爷的生活一团糟,所以他决定去买钟。

二、第一次讲故事——了解一分钟的重要,懂得要珍惜每一分钟

(一)讨论一分钟的重要性

1、观看ppt:金爷爷买了两个钟,一个放在楼下,一个放在楼上。

2、重点观察:

(1)楼上楼下的两个钟:显示的时间不一样:楼下是3点,楼上3点零一分。

重点提问:

1、两个钟就差一分钟,爷爷为什么要这么苦恼呢?

2、少掉一分钟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金爷爷跟你们想的一样(不一样)。在金爷爷看来,一分钟可重要啦。他可以做很多事情。

3、观看ppt:一分钟爷爷浇好一盆花;转热一杯牛奶;削好一个苹果。

小结:原来金爷爷的一分钟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二)体验一分钟的任务

1)一分钟的感受(孩子在座位上静静的坐上一分钟,感受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重点提问:一分钟过去了,你有什么感觉?(过的很慢,过得很快)小结:有的觉得很快,有的觉得一分钟挺长的。那都是我们坐着体验的感觉。

2)第一次体验活动在老师规定的一分钟时间里,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操作材料进行活动。

要求:可以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做的数一数。等一会来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事情,完成了多少?

重点提问:

你在一分钟里做了什么事情?做了多少?

3)第二次体验重点提问:

(1)还是一分钟,和刚才的一分钟相比,你多做了(少做)多少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2)怎么样才能在短短的一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小结: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加快速度,合理分配,就能在一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4)进一步感知观看ppt:火箭发射,刘翔跨栏感受一分钟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小结:原来,一分钟真的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所以金爷爷才会这么苦恼呀!

三、第二次讲故事——感受时间的永不停顿

(一)讨论金爷爷"失踪"的一分钟

1、观看ppt:一楼的钟——八点二楼的钟——八点零一三楼的钟——八点零二(其中穿插金爷爷走楼梯画面)

2、重点提问:

(1)、怎么回事?为什么钟时间都不一样呢?

(2)为什么总是差一分钟?是钟不准?还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自由讨论,寻找原因)小结:原来不是钟不准,而是时间不会停顿,爷爷在一楼看好时间,他要走到二楼去。当爷爷在走楼梯时候,时间也在向前走,而爷爷走楼梯正好花了一分钟时间,那当他到二楼的时候就看到了时钟多了一分钟。到三楼的时候又多了一分钟。爷爷少掉的一分钟就是在走楼梯。

(二)联系生活,进一步激发幼儿要珍惜时间。

1、老师联系实际讲述生活经历:感知时间不等人重点提问:

数学0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说出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探索兴趣的激发,以及观察、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2、准备四种颜色的圆圈(红、黄、蓝、绿四色)

活动过程:

1、让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请他们自由的观察、触摸和摆放

老师: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拿一样玩具,待会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拿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它摸上去是有什么感觉?把它放在桌子上看看会怎么样?并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教师从幼儿的观察中向学生介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及其特征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我玩的是可乐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分析进行总结型概述

老师:球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平面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中间上下一样粗,把它平放在一个平面上,会前后滚动,像一根柱子;正方体有六个面,六个面一样大,都是正方行,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都不能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有四个面是一样大,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是一样大,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也都不能滚动。

3、请幼儿分别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老师:为了证明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了,下面来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物品分分类,将球体放入红圈内,将圆柱体放入黄圈内,将正方形放入蓝圈内,将长方体放入绿圈内。

(分好后)

老师:我请小朋友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分对了,如果有错,应该放在哪里?

4、请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教室内的事物)

老师: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大家来找找看好不好?(找到后,老师夸小朋友们真厉害)

数学0的教案篇4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数学0的教案篇5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认识毫升(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

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组织形式

2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板书课题:毫升)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xx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教学反思

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能力目标

学习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方法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

(1)697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697是由()个十()个一组成。

(2)52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612呢?

小结:同一个数,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就有不同的看法。

2.问题情境一。

同学们,最近市二小正在开展“经言、名言”诵读活动,何老师也参加了这项活动,还去书店买了一本《名言集》有612页,老师想9天看完,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出示)

(1)读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

(2)独立完成。会计算吗?谁想在黑板上做?(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订正。采访板演生。为什么要用除法做?板演生讲计算过程。

请同桌互相检查。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谁来说一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怎样计算呢?生回答。

师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商就写在那一位上。这节课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研究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1)出示问题情境二。

(出示)要往灾区运送250袋大米。

(2)指名读题,并让同学们观察图上的信息,了解到每辆车能装50袋。

(3)提数学问题,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后(出示):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4)读题。请大家一起读题。怎样列式?

250÷50为什么用除法做?

(5)比较算式250÷5和250÷50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独立探究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计算250÷50,你怎样试商。老师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好,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时,可以问同桌,也可以问好朋友,更别忘了老师也在你身边。

(2)巡视,指名板演。

(3)板演生讲解计算过程。(多媒体演示)

(4)订正,自评。请大家对照屏幕自己检查。做对的同学表扬一下自己。

三、看书质疑。

刚才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解决了250÷50,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不过在看书时,老师有个要求。(出示)

数学0的教案篇6

设计思路:

前几天,连下了几天雨,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顿时所有的孩子都围了上去仔细“研究”起来:“它叫什么名字?”、“它住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在操场上?”……根据幼儿的`一系列讨论,设计了这个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2、体验操作的成就感。

教学准备:

母鸡头饰,小鸡、虫各三只,幼儿操作纸教学过程:

一、游戏:

小鸡吃虫

1、学小鸡走路老师:我的小鸡宝宝在哪里啊?小鸡宝宝真乖,今天妈妈带你们去找好吃的好吗?你们喜欢吃什么?那我们一起去吃虫吧!

幼儿学小鸡走路,鸡妈妈念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找找小虫叽叽叽。”鸡妈妈说:“小虫找到了!”小鸡做吃虫状。

2、学儿歌老师:你们吃饱了吗?那我们一起回家吧!

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一起回家叽叽叽。

二、小鸡找虫

1、给小鸡排队老师:叽叽叽,谁来了?请宝宝给小鸡排队。(个别幼儿操作)老师:我们一起数数有几只小鸡?(3只)

2、吃虫子老师:小鸡饿了,要吃东西了,小鸡喜欢吃什么?

(出示2条虫,个别幼儿操作)老师: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子了吗?哪只鸡没吃到?为什么没吃到?

老师:小鸡有几只?小虫有几条?谁多谁少?

老师:怎样才能使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再出示一条虫,请幼儿贴)老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鸡几条小虫?一只小鸡一条虫,一只小鸡一条虫……现在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了吗?

三、比多少

1、出示示范纸1老师:这张纸上有什么?还有什么?有几条虫子?一样多吗?每只鸡都能吃到虫子吗?

2、出示示范纸2老师:这张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每只鸡都有虫子吃吗?那我们想个什么办法帮助这只小鸡?

3、出示示范纸3老师: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想各办法把他们变得一样多?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结束教学活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0来写作文优质8篇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优质6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优质6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质7篇

初一数学下教案优质8篇

小班学数学教案优质5篇

数学中班教案优质8篇

数学分数教案优质7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优质8篇

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优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850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